穩鏈筑基謀全局 進階突圍啟新程 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整車即將下線

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整車即將於10月30日正式下線,這不僅是一汽—大眾34年發展的刻度,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跨越的証明。在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的今天,一汽—大眾以“穩”固鏈、以“進”強業的發展路徑,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范本。
穩鏈筑基:以央企合資擔當,托舉產業生態
3000萬輛達成的背后,是一條能抗風險、能共成長的完整產業鏈。作為央企控股的汽車合資企業,一汽—大眾的“穩”不僅體現在多年銷量市場的表現上,更彰顯於對產業鏈生態的托舉能力。
一汽—大眾構建了縱貫南北的五大制造基地,覆蓋東北、西南、華南、華東、華北地區,這樣的制造網絡,如同加速運轉的齒輪,驅動著1900多家上游供應商和1500多家下游經銷商協同發展,形成覆蓋研發、生產、銷售的全鏈條產業集群。

這種“穩”的擔當,在核心零部件領域尤為突出。當年為一汽—大眾配套的福耀玻璃,如今已成長為行業巨頭﹔中信戴卡通過與一汽—大眾的合作實現品質躍升,如今已是全球主要的汽車輪轂供應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隨著產業鏈韌性持續增強,一汽—大眾的商品出海布局已初具規模。9月28日,554輛整車從上海港發出,將於11月份在中東上市,成熟的制造體系與本土化創新成果正轉化為全球競爭力。一汽—大眾已明確將海外事業作為重要增長極,致力於成為“中國汽車合資品牌出口領先者”。
一汽—大眾這種“技術輸出+管理賦能”的培育模式,讓產業鏈上下游超50萬個就業崗位有了堅實支撐,更讓穩就業、穩經濟的國家方針在制造業落地生根。目前,一汽—大眾實現累計超7300億元的稅金貢獻,以及五大基地全部建成“無廢工廠”的綠色實踐,進一步詮釋了央企合資企業的責任底色。
進階突圍:新質生產力驅動產業升級
如果說“穩”是產業根基,“進”則是一汽—大眾引領行業變革的核心動力。從1991年引入捷達開啟中國家用汽車時代,到如今布局智能網聯、移動出行等新賽道,一汽—大眾的進階史,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縮影。其“進”的密碼,在於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深耕:從新寶來的本土化研發,到探岳的主導開發,逐步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本土創新”的能力躍升。

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上,這種“進”的引領性更為鮮明。2025年以來,一汽—大眾接連邁出關鍵步伐:3月,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約,自2026年起,大眾品牌和捷達品牌將在多個細分市場新增11款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全新車型﹔8月,中國一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成都經開區管委會籌備成立捷達品牌新公司,通過創新運營模式,加速電動化轉型,全方位為客戶創造更契合需求的出行體驗。
與此同時,成都、佛山、青島、天津等4個工廠被認証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摩斯智聯等科技公司在智能網聯領域的技術突破,更展現了這家傳統制造企業向“綠色智造”轉型的決心,為行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裡程碑背后:3000萬信賴的時代意義
3000萬輛,更是3000萬個客戶的出行記憶。從捷達成為幾代人的國民神車,到奧迪開啟高端豪華出行體驗,再到大眾ID.系列智能電動車走進尋常百姓家,一汽—大眾的商品迭代軌跡,恰好契合了中國家庭從“擁有代步工具”到“享受多元出行”的需求升級。這種與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讓國家榮耀真正轉化為品牌信賴,也讓即將舉辦的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儀式,成為連接企業、客戶與行業的情感紐帶。

一汽—大眾的3000萬,既是中德合作共贏的典范,更是中國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見証﹔既以“穩”的擔當筑牢產業根基,更以“進”的突破激活創新動能。可以說,3000萬輛不是終點,而是中國汽車工業以更高質量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新起點,更多中國車企正沿著“穩進並舉”的路徑,在強國征程上加速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