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每寸耕地都成為穩產田(話說新農村)
穩住連年豐收好勢頭,確保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產業韌性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21日,全國秋糧收獲已近八成。分區域看,黃淮海收獲進度也已近八成。今年秋收開鐮后,持續數日的連陰雨,一度讓搶收搶烘成為黃淮海地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廣大糧農的生產關鍵詞。
應對天氣變化帶來的氣象災害,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常態化工作。今年夏糧也是經歷了多措並舉抗旱保糧實現的穩產豐收。抗災闖關奪豐收,遠不只是今年。2021年,嚴重秋汛導致我國主產區冬小麥大面積晚播﹔2023年,黃淮遭遇罕見“爛場雨”﹔2024年,夏季經歷“龍舟水”“暴力梅”,秋季又遇極端暴雨、超強台風……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給我國的農業生產帶來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讓我國農業生產的韌性經歷愈加嚴峻的考驗。
農業強國的“強”體現在科技裝備、經營體系等很多方面,但供給保障強、產業韌性強,是其重要特質。應當說,從過去的靠天吃飯,到如今的知天而作,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能力以及農業產業的韌性已在一次次考驗中逐漸增強。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影響,穩住連年豐收好勢頭,確保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產業韌性,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著力補上農業產業短板,增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的韌勁。
這種韌勁體現在農業本身的儲備力量上。農田、水利、種子、科技、氣象、保險、組織等環節,都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儲備,高效的防災減災體系同樣需要這些環節環環緊扣,協同發力。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抗逆品種研發、智慧化管理等農業科技的應用,形成高效反應的應急管理機制,發揮農業保險作用,穩定種糧農民收益預期,隻有農業本身的儲備力量更強,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時才能展現出更強勁的韌性。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准農田﹔我國3.4億畝冬小麥,八成以上有水澆條件﹔黃淮海等糧食主產區“平急兩用”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加速布局……這些都把農業儲備的根基夯得更實。
這種韌勁也體現在從業者的應對能力上。人與天氣之間,從來都是在不斷摸索中逐漸認識、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再通過針對性措施積極應對。近年來,那些在耕作方式、收割模式上的主動調整,正是應對極端天氣的有效突破點。這種韌性還體現在未雨綢繆上,平日裡下足功夫,把氣象災害預測的精確度、排澇抗旱、機具保障、烘干倉儲等短板補齊,關鍵時刻才能不掉鏈子,產業韌性才能更強。
眼下正值秋收關鍵時期,要把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努力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面向長遠,以更加科學的防災措施、更加精准的田間管理、更加高效的應急響應,更好保護農民利益,讓每寸耕地都能成為有效抗御風險的穩產田,為守牢大國糧倉增添更多底氣。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