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長空丨白山鬆水銘記鐵血英魂

9月17日,“紅星照耀中國·翱翔長空”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追隨著“楊靖宇支隊”戰旗歸吉的腳步,來到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東北抗聯歷史,賡續紅色血脈。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走進這座以“鐵血英魂”為主題的紀念館,翻開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追溯這支部隊的歷史,其背后是一支鐵軍的熱血傳承。
20年前,在楊靖宇烈士誕辰100周年、殉國65周年之際,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如今,每年有將近50萬人次到館參觀,共同走進東北抗聯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聆聽身處絕境仍不屈不撓的英雄故事。
在50米長,4米高,一幅鋪滿三面牆的巨幅水墨壁畫間,是由3000余人組成群山造型,那綿延起伏的長白山脈,更是東北3000萬同胞的象征。
“楊靖宇支隊”戰旗。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不做奴隸,誓死驅寇!畫中的抗聯將士、青壯年、老人、婦女兒童,或手握武器,或肩扛農具,目光堅定。
壁畫下方,不規則排列著許多高低錯落的漢白玉柱石,就像英雄的豐碑,和腳下的黑色大理石一起,造就了一幅東北軍民誓死驅寇,白山黑水奮勇殺敵的壯烈景觀。
“這是一張日軍侵佔東北示意圖。到了1932年2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淪為日本的佔領地。”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中華民族的屈辱與苦難,一幕幕浮現眼前。
哪裡有侵略者的鐵蹄,哪裡就有保家衛國的戰斗。
東北反日游擊隊創建的示意圖。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從東北人民革命軍到東北抗日聯軍,到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后,東北抗日聯軍陸續發展為11個軍,共3萬余人。南起長白山,北抵小興安嶺,東起烏蘇裡江,西至遼河東岸廣大地區,粉碎著敵人的一次次“討伐”。
東北抗日聯軍首任11位軍長的塑像在紀念館中靜靜矗立,衣褶間仿佛仍藏著風雪。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展示的東北抗日聯軍首任11位軍長的塑像。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一軍軍長楊靖宇、二軍軍長王德泰、三軍軍長趙尚志……為國捐軀的7位軍長中,年齡最大的楊靖宇,也僅有35歲。每位軍長的身后,玻璃幕牆裡,都站立著一批小戰士。正是這些年輕的英雄們,用鮮血守護著祖國的山河。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展示的楊靖宇將軍畫像。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激戰長崗、奇襲老嶺、孤山阻擊、岔溝突圍……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在金屬腐蝕畫、版畫上被翔實記錄著。
地雷、炸彈、石缸、短矛、帽子……一件件抗聯戰士曾使用過的武器、生活用品,成為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中戰斗的見証。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廣場前的英烈雕塑。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94年前,“九一八”事變點燃了東北人民的抗日烽火﹔85年前,楊靖宇將軍用生命踐行了對黨的忠誠﹔而今,英雄的戰旗榮歸故裡,英烈的故事代代傳頌,他們將永遠激勵著吉林人民在新時代繼續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翱翔長空丨白山鬆水銘記鐵血英魂
- 9月17日,“紅星照耀中國·翱翔長空”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追隨著“楊靖宇支隊”戰旗歸吉的腳步,來到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東北抗聯歷史,賡續紅色血脈。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