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扎根基層沃土 鍛造治理尖兵——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堅持“干而論道”,書寫高效能治理時代答卷

2025年08月05日15:38 |
小字號

暮夏的長春,萬物競發。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的教學樓裡,一場特殊的“案例復盤會”正在熱烈進行:來自一線的優秀社區書記們還原某社區化解鄰裡糾紛的全過程,“先聽訴求、再找症結、最后共商對策,這就是‘干而論道’的精髓。”這樣的場景已在這所全國首家獨立設置的社區干部學院上演了1500多個日夜。

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

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

五年來,該學院以“傳播理論、傳授方法、傳承精神”為使命,探索出一條“實務實訓、專業專項、開門開放”的基層干部培訓新路徑,累計培訓黨員干部15.3萬余人次,覆蓋全國17個省65個地區,成為全國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標杆樣本”。從“全國首家”到“全國標杆”,學院用實干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注入澎湃動能,以培訓賦能基層治理,多維度架構培訓體系,針對系統破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域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深化治理領域的改革,實現治理資源的高效配置,在職業認同、能力提升、共建共治、社會發展、精神傳承等方面激活培訓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民生答卷。

職業認同:從“身份迷茫”到“使命自豪”

讓社區工作者找到“主心骨”

“以前總覺得社區工作是‘跑斷腿、磨破嘴’的瑣碎活,現在才明白,我們是居民的‘貼心人’、社區的‘當家人’。剛結束“紅領導師團”跟崗學習的南關區社區工作者小王,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這份轉變,正是學院“干而論道”培訓理念的生動注腳。

學院堅持將“職業認同培育”融入培訓全鏈條:通過“理論奠基—案例解析—實踐淬煉”的立體教學體系,讓社區工作者找准“為什麼干”的方向﹔通過“紅領導師團”講述“小巷總理”的奮斗故事,用時代楷模吳亞琴30年扎根社區的堅守、七一勛章獲得者林丹“把社區當家建”的情懷,點燃“為誰干”的熱情﹔通過“基層實戰三十講”等實務課程,讓學員在“情景還原—處理方法—防范措施”的沉浸式教學中,掌握“怎麼干”的本領。

如今,學院已成為社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和“加油站”:105節精品課程入選“中國干部網絡學院”,300余名優秀學員從這裡成長為社區書記,34名學員變身“兼職教師”重返課堂分享經驗。一位街道書記感慨,學院的培訓不僅提升了社區工作者專業能力,更讓社區工作者從落實工作走向“治理C位”,找到了職業尊嚴與價值。

能力提升:從“經驗驅動”到“專業賦能”

鍛造基層治理“硬核隊伍”

“以前調解矛盾靠‘和稀泥’,現在用‘矛盾調解七步法’,問題解決率提升了60%!”二道區社區李書記口中的“七步法”,正是學院“社區治理一萬個怎麼干”的實戰案例。通過打造學習中心實景化教學區,讓理論生動起來,實踐直觀起來,緊扣基層治理痛點難點,構建起“理論奠基—案例解析—實踐淬煉”的全鏈條、全周期、全場景立體化教學體系,讓社區工作者在“熱鍋上”練出真本領。

針對能力短板,學院創新開展“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專題授課+案例分享+現場教學”,每年為長春市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工崗等開展定制化培訓﹔承辦全省城市基層黨務工作者“萬人大培訓”,切實加強基層干部尤其是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制作“情景還原—處理方法—防范措施”結構的“基層實戰三十講”視頻課程,上線中國干部網絡學院,覆蓋全國基層干部﹔組建“吳亞琴導師團”,實施紅領導師幫帶計劃,實現全市重點社區“一對一”指導,推動基層治理水平整體躍升。

為滿足多元化需求,學院依托“一校六院”合作機制,聯合市直部門、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綠色低碳等專題培訓,年均培訓黨員干部超2萬人次﹔針對典型社區打造,推出“名師跟培”機制,通過“培訓+跟訓”“管理+學習”“評估+轉化”三驅模式,推動培訓成果轉化為社區治理實效﹔承辦、主辦各類社區工作者職業技能大賽,搭建“業績晾晒、經驗共享”平台,讓優秀學員變身“兼職教師”,激活基層創新潛能。

學院承辦新時代街道書記、“小巷總理”業務大比武活動省級總決賽

學院承辦新時代街道書記、“小巷總理”業務大比武活動省級總決賽

目前,學院共舉辦中組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示范班”、中宣部“全國社區工作者培訓班”、中社部“‘送課上門’社區工作者培訓”、民政部“全國社區工作大講堂”,吉林省城市基層黨務工作者“萬人大培訓”和長春市社區干部“吳亞琴社區工作法”萬人大培訓等線下線上培訓班418期,培訓學員15.5萬余人次,每年實現全市社區干部培訓全覆蓋、全省社區書記培訓全覆蓋、全省社區工作者線上、線下雙線培訓全覆蓋。承辦全國17個省,65個地區委托培訓,成為全國基層干部“充電蓄能”的“吉林課堂”。

基層治理:從“單兵作戰”到“系統升級”

激活善治“一池春水”

在長春市某老舊小區,曾經困擾居民十年的“飛線充電”問題,如今通過“組織動員+居民議事+物業協同”的治理模式徹底解決﹔朝陽區科技花園小區通過“黨建+幸福小區”建設,加裝電梯陸續開啟使用﹔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通過“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讓“委小暖”特色志願服務溫暖大街小巷﹔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一門式、一張網”“365”不打烊全方位全天候服務,讓群眾事群眾議、小區事小區辦,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這裡落地生根。

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社區治理博覽館”裡陳列的一本本“治理日記”,一個個社區故事,記錄著社區工作者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創新”的蛻變……這些變化,正是學院“干而論道”培訓成果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學院堅持“培訓成果反哺治理”理念,推動“課堂所學”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方面,打造89個優秀典型社區作為現場教學基地,讓學員在“行走的課堂”中感受城市發展脈搏﹔另一方面,開發“吉社網院”線上培訓平台,開設“八點半課堂”,實現全省3萬余名社區干部常態化學習,讓優質課程“觸手可及”。

“吉社網院”線上培訓系統

“吉社網院”線上培訓系統

更值得關注的是,學院構建的“七庫”(課程庫、師資庫、教材庫、案例庫、基地庫、問卷庫、學員庫)和“五大課程體系”(政治能力、專業素養、實務操作、文化素養、身心健康),讓培訓從“大水漫灌”轉向“精准滴灌”。例如,針對街道書記,開發“基層突發事件應急演練”﹔針對老舊小區工作者,設計“矛盾調解實務課程”,針對社區治理專干,開發“基層干部職業幸福感提升”,真正實現“缺什麼補什麼、弱什麼強什麼”。

如今,學院“專業專項、實務實訓”的品牌效應持續放大:中組部、中宣部、民政部全國社區黨組織部書記示范培訓班、全國社區工作者示范培訓班在學院開展,今年還承辦了中央社會工作部主辦的“送課上門”社區工作者培訓。“吉社網院”線上培訓模式被12個省(市)借鑒,“教學—實踐—轉化”一體化機制成為全國基層干部教育的“吉林經驗”。

共建共治: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協同”

繪就治理“同心圓”

“以前社區搞活動,居民是‘旁觀者’﹔現在有了‘社區治理合伙人’,大家搶著出主意、搭把手!”“今天吳書記的分享給我的感觸特別大,讓我更加堅定了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扎根的信念。”“小林書記的案例給我很大的啟發,我正在謀劃我們的‘小區夜話’黨建聯系點,培訓結束我就可以馬上落實了。”……在學院承辦的全省黨務工作者萬人大培訓的研討課上,大家暢所欲言,盡情地分享著工作心得。五年來,學院堅持以“社區工作者之家”的初心為廣大基層干部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需求保障,打造“永不解散的班級”為學員構筑問策、問計、問需的港灣,實現了傳承精神、傳授方法、傳遞聲音的辦學理念。

學院聯合市直部門、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新興產業培育等專題培訓,助力黨員干部提升專業化能力﹔開展“社區問診幫扶”,組織教師團隊深入社區解決黨建、治理、服務中的堵點問題﹔開展“評估問效”活動,搭建學員“成長快速路”,推動培訓成果反哺社區發展。搭建“校地合作”新平台:與吉林大學、吉林省委黨校等高校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將人才培養端口前移﹔創新聯動機制,與全國6所基層干部學院建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社會發展:從“服務社區”到“賦能城市”

激活振興“新動能”

“沒想到培訓還能當‘城市推薦官’”來自山西的學員參加完培訓手拿“長春市情手冊”,興高採烈地說,“我要把長春的故事講給我的朋友聽”。“長春是個最有人情味的城市!”“這次的培訓真是受益匪淺,不但學到了工作方法,還能和全國最優秀的社區書記面對面,只要有機會,我還要來!”五年來,學院不僅聚焦基層治理,更以“服務長春、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擔當,成為推動城市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

在服務長春振興發展中,學院實施“擴需擴面”計劃:組織開展專項調訓,解讀政策文件,助力黨員干部提升能力﹔開展“社區問診幫扶”,組織教師團隊深入社區解決黨建、治理、服務中的堵點問題﹔開展學員問卷評估,了解學員所需,讓培訓的針對性更強,讓培訓成果轉化為社區治理成果。

在宣傳推介長春中,學院深挖“市情文化”富礦:將一汽紅旗、長影舊址、長光衛星等地標納入現場教學,讓學員感受“長春制造”的硬核實力與“長春文化”的歷史底蘊﹔匯編《長春市情手冊》,在學院展示特色文創產品,讓受訓學員成為“長春推薦官”﹔通過“車輪上的教學”講述長春故事,讓“幸福長春”的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學院承辦吉林省首屆社區工作者職業能力大賽省級決賽比賽現場

學院承辦吉林省首屆社區工作者職業能力大賽省級決賽比賽現場

精神傳承:從“文化浸潤”到“薪火相傳”

厚植治理“根與魂”

“每次走進‘社區治理博覽館’,看到老書記們的‘治理日記’,就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新入職的社區工作者小趙說。學院打造“一廳、一館、一院”,梳理中國基層社會發展脈絡,整理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感人事跡,挖掘優秀社區典型案例,將精神傳承融入“可觸摸、可感知、可共鳴”的教育場景,讓學員在觸摸歷史中傳承精神,汲取經驗﹔建設社區工作者七種能力專業教室,通過沉浸式學習體驗,提升能力,學會方法。

學院以“制度化載體”推動精神傳承走深走實,以“標准引領”將精神內核固化為治理效能。學院牽頭編制的《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體系標准》《吉林省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標准體系》等3項全國首創標准,構建起“通用類打基礎、專業類強能力、實務類解難題、工具類提效率”的“四大教材體系”,讓“干而論道”的經驗從“個案”變為“范式”。這一《標准》和教材背后是5年蹲點調研、上千份問卷分析、上百場社區座談沉澱后為基層治理提供的“操作指南”。參與編制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標准和教材不僅明確“做什麼”,更界定“怎麼做”。從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的“民情日記”到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的“遺囑庫”﹔從福建軍門社區的“軍門工作法”到寧波劃船社區的“議事協商”的流程設計,從特殊群體的服務清單到應急處置的響應機制,讓“為民服務”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融入每一寸社區肌理,轉化為可操作、可評估的具體行動。

社區工作者的精神傳承也不再是“口口相傳”的溫情敘事,而是可傳承、可復制、可持續的治理動能。社區治理的“根”扎得更深,“魂”立得更穩。

學院編寫的校本教材

學院編寫的校本教材

從“全國首家”到“全國標杆”,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用五年時間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將始終堅持“干而論道”不動搖,深耕實務實訓不鬆勁,發揮好平台優勢,聚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為服務長春全面振興發展。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長春:“清涼經濟”釋放夏日消費新動能
  人民網長春8月3日電 (記者李洋) 到肆季南河粉色沙灘感受“清涼一夏”,在西游主題樂園暢享歡樂時光,走進煙火氣升騰的桂林路美食街一飽口福……今年入夏以來,傳統避暑旅游城市長春以“清涼經濟”助燃火熱的文旅市場。 近年來,長春市持續推出“22℃的夏天”避暑旅游品牌,通過深挖特色資源激活市場潛能、補貼“真金白銀”釋放消費活力、優化消費環境提升旅游體驗,不斷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
通通暫停!都來吸氧!
  你或許不了解通化 但對長白山脈的四季勝景 鴨綠江畔的英雄贊歌 高句麗王朝的傳奇往事 一定不陌生 這座位於吉林省東南部 長白山腹地的北國山城 贈予夏天的 不只是含氧量超標的清涼秘境 和北緯40°的天賦豐饒 山林秘境 通化四季分明 是世界黃金緯度帶上的 綠色立體寶庫 老嶺山區、龍崗山脈、低山丘陵區 由南向北層層疊疊 鴨綠江、渾江、輝發河穿流而過 漫步山林間 每一眼都是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吉林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 七座火山口湖如翡翠散落林海 龍灣 在地質學中稱為瑪珥湖 經專家考証 這裡是我國單位面積內 火山口湖分布 最多、最集中、最典型 原始狀態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群 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和典型的瑪珥湖群 七個龍灣中 三角龍灣天生麗質 湖中的同心島如天外飛石 孤島、孤亭、孤樹孤立潭中 如神來之筆 漫步在曲橋棧道上 聆聽泉流石上、鳥鳴林間 才明白吊水壺瀑布為什麼被稱為 “白山黑水中的黃果樹 原始森林中的九寨溝” 登頂景區內海拔1233.3米的 四方頂山 百裡林海盡收眼底 綠草如茵、野花似錦 古樹虯枝、千姿百態 在通化 清涼秘境並非隻此一處 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 年平均氣溫隻有6.…
長春城市文旅微短劇《雲上天藍》正式啟拍
  人民網長春8月1日電 (記者李洋) 長春城市文旅微短劇《雲上天藍》新聞發布會1日在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舉行。據悉,該局以“航空為翼、城市為魂”的創作理念,將通過創新影視表達,加速微短劇與文旅跨界融合,打造具有春城特色的文旅IP。…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