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在歷史文化街區中找尋“長春”風情

人民網記者 李洋
2025年07月05日17:11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在近百年的老建筑前感受滄桑巨變、在歷史文化博物館裡觸摸歷史足跡、在吉塔的雲端俯瞰春城的城市肌理……7月5日,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煥新歸來,為游客打開了了解長春的一扇窗。

修繕一新的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修繕一新的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新民大街始建於1933年,是長春的城市主干道之一,也是吉林省首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街區在百年黑鬆的掩映中藏著6處歷史建筑、15處文物單位,被譽為“長春近代建筑博物館”,承載著長春濃厚的歷史記憶。

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保護修繕是煥發歷史文化街區活力的重要舉措。今年2月,長春市啟動“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活化利用項目”,在“保護第一、文化引領、開放共享、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指引下,讓“老地標”變成了城市的“新名片”。

古建精致、街燈古朴、大樹參天、小路蜿蜒、潮店集聚、游客如織……今天,站在新民大街上,很難想象不久前這裡還是被圍牆“割裂”的“隱秘花園”。

街區綠樹成蔭。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街區綠樹成蔭。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此次新民大街整體升級改造中,對新民大街沿線的13個院落採取拆圍透綠、空間退讓、疏枝透影、亮化添彩等措施,把一處處原有的圍牆被拆除,沿街釋放出的4.5公頃綠地,被設計成了13個口袋公園,面向市民、游客開放。

在新民大街的改造實踐中,長春探索出了一條極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之路。“首先是‘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全力修舊如舊,此外,配合拆圍透綠,把院落打開。”負責方案設計的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公園城市中心李炎說。

街區綠樹成蔭。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街區綠樹成蔭。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每面牆的消失,都在重建歷史與當下的連接。”李炎表示,設計方案依照嚴格保護和延續街區的歷史肌理、空間尺度和景觀風貌的原則,最終形成了包括院落、市政設施、建筑以及場景運營四項提升內容。“我們希望通過拆圍透綠,讓歷史建筑與城市空間更好地融合,讓市民能夠更親近歷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街區中的口袋公園。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街區中的口袋公園。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步入街區的一個個口袋公園裡,火紅的鳳仙、黃油油的孔雀草、靜靜開放的香彩雀等新品種花卉,為沿街增添一抹夏日浪漫。“過去這些綠地被圍在牆裡,只能隔牆觀望,現在向市民開放,置身其間,欣賞美景,真的是一種享受。”今年70多歲,在附近居住的長春市民胡立波說。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通向未來。“這條街濃縮了長春近現代歷史各個時代的符號,承載著完整的抗爭史、建設史與發展史。”偽滿皇宮博物院學術研究部主任王昊說,改造后的新民大街,市民、游客可在敞開的院落裡觀看非遺表演,在博物館了解城市歷史,在寬敞的道路散步,這種“可進入、可觸摸、可感知”的體驗,將使新民大街成為“以一條街帶動一座城”的治理范本。

新民大街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新民大街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歷史是城市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順著街區的一個個口袋公園向南前行,新建設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也於開街當天同步開館,它與新民大街上的眾多歷史建筑形成聯動,成為外界了解北國春城的文化新視窗。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作為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將通過“一條街、一座城、一群人”的敘事主線,在五大常設展覽中講述長春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斜對面,長春又一“老地標”——吉塔也在改造中變得“年輕”了。這座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廣播電視塔,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傳輸發射廣播電視節目信號和調頻廣播節目的任務。而今天,它又接到了新的使命:賦能旅游發展,提升城市形象。

長春吉塔。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長春吉塔。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此次“吉塔改造工程”,嚴格執行亮化負荷風險評估,在不破壞原有景觀和功能的基礎上,努力打造集發射傳輸中心和春城觀光游覽勝地於一體的城市地標和網紅打卡點。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改造吉塔還引入了“新華書店﹒動漫書店”、超4000平美術館、浪漫的空中郵局等多個文旅業態,市民游客可登吉塔極目遠眺,將長春全城盡收眼底。

長春吉塔。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長春吉塔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除了在硬件上的大力改造,長春市還用“繡花功夫”在市政設施提升方面下足功夫:優化區域交通,拓寬街區人行空間,提升路面、路燈、路名牌、公交站亭等一系列設施,塑造整體協調、特色彰顯的街道空間。

煥然一新的公共設施。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煥然一新的公共設施。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實施歷史文化街區綜合環境提升工程,既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好歷史文化底蘊,使城市更具特色、更有魅力。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街區改造,數字賦能旅游場景也是一大亮點。開發設計街區數字導覽系統,運用傾斜攝影數字化建模技術,完整呈現歷史建筑相關的重要事件、建筑特色等。系統支持360度實景漫游和AI(人工智能)交互功能,市民游客隻需掃描二維碼即可深度了解建筑歷史,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氛圍,實現“建筑可閱讀,歷史可互動”。

街區改造,數字賦能旅游新場景街區保護提升也是一大亮點。

數字賦能旅游新場景。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修繕“一條街”、煥新“一片區”、提升“一座城”。為了給游客帶來更好地游玩體驗。長春文旅在開街之際,推出了“歷史探秘之旅”“自然野趣之旅”“產業尋蹤之旅”等10條主題線路。《長春故事》研學課堂、AR實景導覽等創新服務同步上線。特別開通兩條旅游公交專線,精心打造的“春城漫游”雙層觀光巴士串聯全市數十處歷史建筑與核心景點,全方位展現長春歷史文化風貌,讓移動車廂成為傳播城市文化的流動舞台。

開街前兩日,新民大街還推出了“新民漫游計劃”系列主題活動。圍繞特色巡游、互動演繹、新民市集、集章打卡,用20個小時的精彩內容、118場創意活動、21處沉浸場景,將新民大街打造為一座“沒有圍牆的劇場”,將讓市民游客大飽眼福。

街區上演非遺表演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街區上演非遺表演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新民大街,是長春的城市名片,通過一幢幢老建筑從外觀到功能的不斷更新與激活,為長春加快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撐。我們期待,新民大街在保留城市風貌和傳承春城文脈的同時,實現城區能級躍升,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更新示范樣本。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