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我和長春共奮斗
長春:一管血的精准旅程,用科技重塑檢驗未來
開欄語: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而長春,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也在時代的浪潮中砥礪前行。在此之際,長春市委網信辦聯合人民網,開啟“向‘新’而行·我和長春共奮斗”專欄,旨在探尋在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長春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扎實推進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攻堅行動,圍繞“3轉、4強、7新”現代化產業體系謀劃布局,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一中心、五高地”,展現每一個奮斗者與長春同呼吸、共命運的拼搏歷程,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波瀾壯闊的奮斗之旅。
抽血檢驗
一次抽取五六管血的經歷
不得不說對於體弱的人來說
並不友好
對於小朋友也著實讓人心疼
如何實現“一管血”達成更多的檢查項目
不禁讓人向往
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院整體化實驗室產品線總工霍然
全自動樣品處理系統項目項目經理狄英杰
全自動樣品處理系統項目系統工程師李春雷
從事全自動樣品處理系統開發
他們均畢業於吉林省高校
扎根於長春
為實驗室自動化和智能化提供解決方案
致力於產品的規劃、設計和創新
霍然曾經主攻軟件上的難題
狄英杰和李春雷
則在產品開發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一個全自動的樣品分析系統
使得在醫院
“一管血”能夠實現多個模塊的檢測
體現身體不同機能的數據
因為是“模塊化”設計
不同的檢測儀器可以像積木一樣拼接
醫院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面積和功能需求
定制相應的組合
由迪瑞全自主研發的
生化、免疫、凝血、血細胞等檢測模塊
軟件與硬件匹配
構成了智能的實驗室分析系統
為醫院實驗室
解決臨床自動化檢測和智能化數據管理提供了便利
替代了實驗室、檢驗室80%以上的人工操作
2001年
國內首次裝機進口品牌檢測流水線
面對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市場
國內的相關領域卻是空白
技術、核心配件同時“卡脖子”
僵局如何破解?
之后的近20年
迪瑞醫療調整規劃
想要做自己的檢測流水線
沒有技術
沒有配件
研發工作
就像從“一窮二白”的土地上
拔地起蔥
過程異常艱難
但信念就是個奇怪的東西
有了它
便無往而不利
雖然走過無數的迷魂陣
但終究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他們的“執拗”
寫在一個小裝置14萬次的驗証中
他們不僅要打破僵局
還要超越
像“樣本傳輸技術”
核心部件是“心臟”所在
要做流水線
這些基礎、關鍵技術的“山頭”
就必須打下來
自誕生之日起,
“國產代替進口”的民族情懷就已融入他們的血脈。
肩負著國家診斷自主的時代重托,
在診斷自主的逐夢路上不懈奮斗,
沒有核心部件!他們就自己研發!
堅持技術創新、自主研發
才能把專利攥在自己的手裡
蹚出一條自己的熱血之路
從研發初期至今
研發團隊共獲得有效專利205項,其中發明專利137項
其中LA-60獲得授權的專利18項
發明專利16項
他們在重視創新的同時
也尊重別人的創新
要查專利
不能閉門造車
“一管血”怎麼能做到多個模塊的檢測
通過高速離心
高精度移液
然后血清質量智能識別
原本去採血室採血要抽2—3管血
有黃帽的
有紅帽的
有藍帽的
對應不同的檢測項目
也對應著不同的科室檢驗
但是使用了全自動流水線
如要檢測不同學科的測試項目
隻需要採一管血
經過離心、分杯、自動貼簽的工序
自動把一管血裡的血清分杯
然后根據檢測項目
路由系統會自動調動對應的分析儀測試
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同時
一條流水線有1—2人即可
也為醫院減少了人工成本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高速軌道傳輸”技術
RFID作為一個無限射頻技術
決定了樣本定位與追蹤
100余次的實驗
不斷積累各項實驗數據
一年的時間
研發團隊
攻克了精准定位與實時追蹤
各個方面的諸多難題
高山險阻一座座
勇於攀登后來人
RFID讀取器的讀取范圍過大
不同產品批間差異比較大
相同的裝配方式
相同的裝配位置
調取讀取器時數據卻不穩
就無法滿足量產的需求
這咋整?
他們隻能自己提問
自己消化
研發團隊就從機械結構、電氣硬件等
多個學科出發
羅列了大約60種可能的因素
再去逐一排查
最終鎖定了制造工藝的問題
通過優化電路板和制造工藝
及入廠檢驗標准
最終達到入廠合格率100%
一個個難關
一個個擊破
研發團隊最初的研發目標是樣本“定位技術”
卻在披荊斬棘的路上
取得了許多意外卻又當之無愧的收獲
他們想知道
樣本在軌道傳輸流通時去哪了
通過深度分析、挖掘數據
竟又開發出另一種智能調度系統
也就是現在使用的路由軟件系統
可以根據實驗室檢驗科老師的檢驗流程
自動調配樣本的傳輸路徑
相當於“智能交通”一樣
如果前方發生了堵塞
可以進行其他路徑調配
減少等待時間
大大提高了檢驗科的工作效率
縮短了檢驗時間
另一個國際先進技術的突破——血清脂質量識別技術
血清識別又叫血清質量檢測
研發團隊經過算法軟件多學科融合光學
不單能檢測溶血、黃疸、脂血三大類
還能分出等級
是輕度、中度
還是重度
說起很輕鬆
實現起來實際非常難
但他們做到了
他們的成功
也有一段“歷劫”之路
公司戰略調整
項目團隊人員減少
他們心裡也動搖過
是不是公司不支持了?
是不是對人員不認可?
個人的小思想也在反復波動
煎熬著他們
但他們沒有放棄
大家都憋著一股勁
“我要干!把這個項目干成!”
一點點地扣技術
一點點地實驗
沒有東西可以拿來直接用
每個步驟都需要自己去實現
一個試管帽無序上料的機械小機構
同伴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才實現十萬個試管帽無故障
這樣的點滴數不勝數
但他們都咬緊牙關挺了過來
2019年,一切又出現了轉機
公司的所有資源向LA-60團隊傾斜
各個專業接近40名研發人員
齊心聚力
碎片逐漸完整
羽翼日漸豐滿
研發團隊依托長春的地域優勢
與在光學領域領先的長春光機所
和長春理工大學
強強聯合
輔有迪瑞醫療原有的圖像算法智能識別平台
在整個算法和光學系統上
突破了很多技術難點
不僅突破了機械自動化的關口
配套的智能化軟件攻關也碩果累累
他們在攻堅克難的道路上
披荊斬棘、越戰越勇、創新不斷
在當時
一些調度系統是一個PLC的集成控制
更像是工業的流水線
而迪瑞的設計是一個分模塊化的配置
由中央調度
量變終於迎來質的飛躍
經過幾年的研發
項目團隊“摸著石頭過河”
終於
2019年迪瑞醫療推出了
我國首條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LA-60全自動樣品處理系統
集成迪瑞自主研發的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凝血分析、血細胞分析系統
為實驗室提供了一個
功能集成、過程集成、信息集成、價值集成的
高科技檢驗平台
打破了國際上的產品壟斷
國內其他廠商進軍此領域的浪潮
20多年的技術積累與沉澱
整個自動化平台相對成熟
把成本降下來
他們做到了
最終實現本地化
他們不再是蹣跚學步的幼兒
終於蓄力飛奔而來
新產品上市
2020年
迪瑞醫療加入華潤
成為了華潤集團醫療器械領域發展平台
未來
研發團隊將繼續在醫療裝備產業上不斷創新
堅持國家戰略發展導向
立足高質量發展總基調
全面建設新質生產力
促進醫療裝備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讓我們一起期待他們
用科技重塑檢驗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