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旅游發展步入快車道(邁向旅游強國①)

本報記者 黃敬惟
2024年05月23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外游客正在品嘗前童古鎮的特色“千桌宴”。
  胡學軍攝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旅游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本報即日起推出“邁向旅游強國”系列報道,向海內外讀者展現各地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講述旅游業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動人故事,凸顯旅游業在增進文明互鑒中的重要作用。

  ——編  者 

  

  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48.91億,較2012年增長了近20億人次﹔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間,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0.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業加速發展,規模持續擴大,質量不斷提升,並有力帶動了諸多行業的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在高質量發展中躍上新台階。

  彰顯經濟活力

  2023年年初以來,國內旅游市場加速回暖、勢頭強勁。進入2024年,從春節到清明假期 ,再到“五一”假期,全國多地旅游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文旅消費熱潮涌動,彰顯經濟發展活力。除了“老牌”旅游城市,一批新興旅游目的地也日益受到游客青睞。“自2023年以來,國內旅游市場高開高走、加速回暖,出入境旅游供應鏈逐步恢復,實現了預期增長,旅游經濟保持了量的預期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2024年國內旅游和國民休閑將轉入繁榮發展的新階段,經綜合研判,預計2024年國內旅游人數將超過60億,出入境旅游人數合計有望超過2.6億。旺盛的旅游需求也推動著各地旅游產業不斷升級迭代,如今,旅游已從過去單一的景區觀光向休閑度假、文化感悟、科技體驗等多維度拓展。各地在加強交通、通訊、住宿等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打造特色產品和線路,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在陝西省袁家村,基於“關中民俗”的文旅產業發展讓這個不靠山、不近水的小村子成為致富典型,斬獲了“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等榮譽。數據顯示,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旅游業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並帶動周邊萬余村民就業。

  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廣東省大力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並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旅游產品,如無人機航拍、VR體驗館等,吸引了大量年輕游客。廣州塔燈光秀、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則成為城市新名片。

  科技創新也為中國旅游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建設智慧旅游平台、提高旅游管理效率、為游客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的應用,不斷助力創造旅游新場景。

  呈現文化魅力

  浙江省寧海縣前童古鎮的老街上,來自美國的莫森正參加當地特色的“千桌宴”,老豆腐、空心豆腐、香干、麥餅等特色美食讓他大快朵頤。莫森是一名大學教授,這已是他第三次來到中國。“我喜歡中國的美食,也愛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古鎮上的博物館裡展示的傳統竹雕技藝令我印象深刻。”莫森說,“我計劃帶上家人再來一次,感受美妙的中國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不僅僅是看風景、走景點,更是一種文化的體驗和交流。近年來,在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強化地域文化與旅游項目的深度融合,讓旅游“火”起來,文化“活”起來,成為許多地方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妙招”。例如,陝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深入挖掘唐文化,打造沉浸式“唐潮”之旅,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前往觀光游玩。

  近日在第二十二屆徐霞客開游節上發布的《國內歷史文化游熱潮解讀報告》顯示,如今歷史文化游迎來新熱潮。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歷史類博物館,灌縣古城、磁器口古鎮、朱家角古鎮、塘棲古鎮、前童古鎮等川渝和長三角地區的古鎮深受游客喜愛。在古色古香的景區裡,穿著漢服“打卡”,成為頗受歡迎的“新中式”旅游的代表。去年底舉辦的西塘漢服文化周上還出現了不少外國面孔,他們身著傳統漢服,體驗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游。

  添彩美好生活

  旅游已成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力度,旅游景區數量不斷增加,類型更加多元。目前,全國已建成A級旅游景區1.57萬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339家。旅游景區類型從傳統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跡,逐步拓展至鄉村、冰雪、紅色、主題公園等。

  四川省成都市的“東郊記憶”文化園區裡,在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建筑充滿設計感和“藝術范兒”,舉辦的各種展覽和演藝活動深受本地和外地游客喜愛。從曾經破敗的廠房,到如今人流如織的“打卡地”,旅游業為老舊工業遺產保護打開了新大門。在重慶、寧夏、福建等地,一處處礦坑蝶變為風景優美的景區,成為人們度假休閑的好去處。通過旅游業實現脫貧、就業、致富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在浙江安吉,曾經的礦工變身民宿主,在綠水青山中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吉林長白山,曾經的伐木工人成了旅游公司員工,享受到了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的紅利﹔在安徽祁門,茶農們在家門口就能將茶葉銷售一空……

  各地在加快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等形式多樣的旅游產業時,也讓更多游客在旅途中欣賞美麗中國、體悟燦爛文明、感受發展活力。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