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守護”薪火相傳——記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候選人高福有

在小城集安,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牢記祖父囑托,年輕時參軍入伍,退伍回鄉后義務看守烈士陵墓,50余載默默無聞,隻為心中那份執著……他就是集安市大路鎮古馬嶺村村民高福有,入選“吉林好人”,獲評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候選人。
1968年清明節那天,病重的爺爺帶著14歲的高福有來到自家后山上修的烈士墓前,囑咐道:“孩子,這5座墓都是我建的,咱要照顧好,長大要參軍,走出去以后一定要為烈士尋親。”1976年,高福有光榮入伍。入伍期間,他不忘為之信守一生的承諾,多次聯系有關部門尋找烈士親屬,但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証。1982年,高福有退伍回家務農后,經常去給墳墓除草、打掃,這一守就是大半生。
2013年,5座烈士墓從高福有家后山遷到了集安市青石鎮烈士陵園,和其他烈士墓整合在一起。陵園搬遷時,高福有並沒有在場,但他第一次到達陵園時,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守護的5座無名烈士墓。自此之后,高福有每次祭掃都要跋涉幾十裡山路。為每一座墳墓填土、除草、祭奠,是高福有每次來必做的事情,也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日程。
陵園建設初期,四周防護設施不完善,周邊村子的牛羊經常到墓區吃草。為了看護好烈士們的安息之地,高福有硬是從山腳下背磚上山,又一塊一塊砌完近千米長、兩米高的圍欄。60歲生日那天,他在陵園親手栽下了48棵青鬆,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慶祝了自己的花甲大壽。如今青鬆已是郁郁蔥蔥,蒼翠挺拔。
高福有對未能找到烈士親屬一事一直難以釋懷。2018年,從沒出過遠門的他隻身一人開始了尋親之路,先后前往山東、湖南、四川等地,雖然沒有找到烈士親人,但還是到各地烈士陵園管理部門、慈善總會等相關機構登記備案,並累計捐贈1.7萬元。他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幫助尋找,實在找不到,這筆錢就捐給當地陵園,也算幫他爺爺完成一個心願。
2022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高福有主動要求看管烈士陵園,成為一名守陵人,在烈士陵園內風雨無阻地守護著烈士的英魂。“沒有這些烈士,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他們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獻上了,我不僅要守好烈士陵園,還要像我爺爺那樣代代傳承這光榮的使命。”如今,烈士陵園整潔肅穆,青鬆挺拔,高福有由於身體原因難以時常到陵園祭拜,其兒子便主動承擔了這份光榮使命,讓“紅色守護”薪火相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