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秀美生態底色——四平市推進南北河生態綜合整治側記

2021年06月25日09:56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繪就秀美生態底色

治好一條河,秀美一座城,幸福一方人。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泊是“流動的生命之源”。讓“流動的生命之源”健康流動,是新時代四平市委、市政府的執政理念和不懈追求。

去年以來,四平市委、市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遼河流域條子河城區段南北河生態綜合整治。圍繞兩河開展修復治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打造獨具特色的濱河公共綠地空間,不斷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科學規劃引領

高位統籌推進

南河和北河是流經四平市區的兩條主要河流,南河長13.1公裡,北河長18公裡,兩河在市區西北角匯合后稱條子河,系遼河流域招蘇太河水系支流。

多年來,由於水質污染嚴重,河道淤積量大、斷面不規整,防洪能力低,導致“兩河四岸”環境惡劣。2016年底,通過排查,兩條河被確定為輕度黑臭水體。之后,四平市持續強力推進南北河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通過落實“河長制”,採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效,自2019年5月以來,南、北河水質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經第三方監測單位獨立連續監測,南、北河水體4項指標已基本達到消除黑臭水體要求。但是,總體來看,生態綠地規模總量還不夠,綠地系統構建仍不完善。

2019年10月,四平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獲得獎補資金3億元。同時,國家設置5項考核目標,其中一項是完成整治黑臭水體,要求“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河(湖)段長度不少於三分之一。四平設定的長度為10.4公裡。

2020年初,四平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3年時間對遼河流域污染重點支流條子河城區段進行系統治理,啟動南北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建設。

該市把南北河整治作為“民生一號工程”,按照“政府組織、部門聯動、整體謀劃、科學論証、分步實施”的思路,進行詳細編制規劃。該項工作分為調查研究、方案制定、審查批復三個階段,循序展開。2020年11月19日,市政府正式批復了《四平市遼河流域條子河段生態綜合整治專項規劃》。根據規劃方案,項目實施區域總面積為8.37平方公裡,整治后的南、北河,蓄水面積和蓄水量將實現成倍增長,部分河段可實現行船觀光。河岸將建設林蔭廊道,鋪設彩色瀝青,路邊交替密植元寶楓、垂柳、黑鬆、山杏等多種喬木及冠木。沿線分三級設置服務驛站,滿足市民餐飲娛樂、休息如廁、車輛停放等多樣化需求。在河道與林蔭廊道之間,建設生態隔離緩沖帶,以亞喬木、灌木、花草為主,形成一條春看花、夏觀綠、秋賞葉、冬望雪的市民觀景廊道,也是一條供市民漫步、騎行、休憩、健身的生態休閑廊道。

沿河兩岸規劃建設10處濕地綠地,結合城市歷史文化和未來願景,將南河作為展現城市記憶與發展歷程的“歲月長河”,打造以紅色、工業、滿族、農耕、民俗元素為主題的文化公園﹔將北河作為彰顯城市未來發展與智慧科技的“創新先河”,沿線公園分別以生態、進步、探索、健康、科技為主題,力求通過文與景的有機融合,彰顯城市的歷史與品格,增強市民對於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

遼河流域條子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將加快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優化空間布局,拉動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發展,為四平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壓實責任,統籌推進。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如期建成,四平市成立了遼河流域條子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即南北河生態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擔任組長,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各部門相關人員30名,組成7個工作組,負責征地拆遷、土地收儲、資金保障等工作。

建設水利工程

河更暢水更清

南、北河河道總長31.1公裡,上下游落差50米左右。現有蓄水閘壩12座,蓄水面積82萬平方米,蓄水量僅為134萬立方米,難以滿足生態用水需求﹔天然流量少,河道面積萎縮,行洪能力不暢,未達到城市河道防洪標准﹔兩岸雜草叢生,部分河道被侵佔,局部有附近居民傾倒的生活垃圾,河道環境較差,水生態環境脆弱,水質不達標。

針對這些問題,四平市水利局對河道主槽進行了清理、擴寬,清除河道內雜草、淤泥及垃圾等﹔依據設計圖紙,在河道兩岸高程不滿足標准的地方進行堤防填筑,並對坡面進行削坡整形,為實施水環境治理工程做好基礎支撐。

南、北河均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南河工程東起塔山水庫泄洪洞出口,西至六孔橋進口,河道總長11.062公裡,其中,城區段河道8.362公裡,郊區段河道2.7公裡。計劃建設河道型人工濕地38.577公頃、生態隔離緩沖帶90.66公頃。實施項目附屬工程,鋪設巡護路,設計汀步、木棧道、親水平台等,放置垃圾桶、指示牌、導視牌、庭院燈等成品設施。

北河工程起點為下三台水庫泄洪洞出口,終點為北大橋進口,河道總長12.41公裡,主要包括河道生態治理工程和河道水環境提升工程兩部分。其中,河道生態治理工程,計劃修建河道生態護坡、跌水、下河台階、堤頂巡護路、生態圍網等﹔河道水環境提升工程包括修復濕地、栽種涵養林及美化景觀,主要進行栽植水生植物、陸生植物喬木灌木、花卉、草坪等生態修復措施。同時布置游園路、廣場、親水平台及木棧道,進行景觀提升。

為加快進度、確保質量,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施工現場督察、指揮﹔水利局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不分早晚和節假日,蹲守現場,遇到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各參建單位密切配合,抓質量、保安全、促進度,科學謀劃,充分把握有利時機,倒排工期,壓實責任。在施工現場,機器轟鳴聲、鋼鐵敲打聲不絕於耳,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門牽頭實施。主要內容包括:沿河兩側征地拆遷面積182.4公頃,河道修復23.18公裡、建設環河林廊路55公裡、新建濕地2處、新建生態緩沖帶200萬平方米等。項目可研批復總投資8.8億元,其中,征收資金3.8億元、建設資金5億元。

2020年,南河2.4公裡北岸完成工程量100%。其中堤防壓實修整2800米、河槽修整2.4公裡、土方工程挖方63000立方米、填方67500立方米、山皮石回填5294立方米、砼澆筑3170立方米,形成山皮石路基墊層長2.24公裡,彩色瀝青路面鋪設長560米。北河4.7公裡北岸完成工程量107.33%。其中堤防壓實修整長4468米、河道清理1.5公裡、土方工程挖方53000立方米、填方27000立方米、山皮石回填5019.6立方米、砼澆筑1120立方米,形成山皮石路基墊層長4.268公裡,彩色瀝青路面鋪設長200米。

截至今年5月末,完成南北河7.1公裡綜合治理工程土方開挖11.5萬立方米、瀝青混凝土路面1.23公裡、路基山皮石墊層8.08公裡、堤防填筑12.4萬立方米、草皮護坡1.5萬平方米、生態矮壩2座、蜂巢卵石8000平方米等,完成工程量69%﹔完成南河橡膠壩改造土方開挖20929立方米、回填14498立方米、鋼筋制安415噸、砼澆筑6916立方米、碎石墊層1102立方米,海曼高鋅格賓石籠500立方米等,完成工程量85%。

實施生態修復

草更綠景更美

四平市現有公園綠地面積296公頃。近幾年,隨著市植物園、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園、濕地公園、南湖公園二期相繼建成,城市綠化覆蓋率和公園綠地面積有所提升,但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仍處於較低水平。同時,南、北河水土流失嚴重,水污染加劇,也是因為上游生態涵養林建設滯后,沒有生態護坡,缺少生態隔離緩沖。

生態修復工程由住建部門牽頭,市城投公司作為項目法人組織實施。主要內容包括:改造現有沿河林廊路及綠帶20公裡、綠化水利新建環河林廊路55公裡、征地拆遷新建改造9處綠地公園190公頃,預計總投資10.56億元,其中,征收資金約4.36億元,建設資金約6.2億元。

2020年,完成吉平賓館示范段林廊建設,新建和改造面積6000平方米,其中,林廊路面積1650平方米,景園和綠化面積4350平方米。景園內設有方亭、廊架、庭院燈、草坪燈、園路、景石等相關配套設施,栽植元寶楓、檜柏、黑鬆、喬灌木花卉等近20余種,形成林廊路長250米﹔新建南、北河7.1公裡北岸濱河路林廊,其中,南河2.4公裡栽植美國紅楓、糖槭、雲杉、柳樹4種,2644株,形成林廊路長2400米﹔北河7.1公裡栽植柳樹320株,形成林廊路長306米﹔新建2處綠地公園,其中,東山公園栽植樟子鬆、雲杉、紫葉李等6種3305株,栽植面積1166平方米。園路山皮石鋪設20000平方米,形成路基長度3900米﹔玄武公園已完成整理綠地工程量90%,同時進行電路遷改工作。改造南河南岸濱河路六孔橋至南仁興橋(少年宮)段林廊及綠化帶,長度430米。

截至今年5月末,完成南河河湖連通拱橋及景觀閣主體施工,正在進行外裝飾施工,完成工程量80%﹔完成南北河建成區林廊改造邊石砌筑28200米,燈基完成2088個。鋪設油面19000米,栽植樹木11600余株,栽植草花1100株,完成林廊長度17公裡,完成工程量80%﹔完成東山公園、玄武公園及新建小廣場路床整形2.7萬平方米,土方工程量15.2萬立方米,栽植樹木29000余株,完成工程量75%。

去年12月,在省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組織的2020年市政水環境小區域綜合治理提升示范工程評審工作中,根據競爭性評審得分,四平市榮獲第一名,獲得獎補資金1000萬元。

改善生態環境

帶動效應凸顯

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生態是底色,河流是明珠。四平市通過南北河兩岸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的運用,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功能和水循環系統,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產生一系列帶動效應。

遵循“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將場地內產生的雨水徑流,自然引導進入生態雨水管理設施內,實現蓄、滯、淨化和下滲,超標徑流通過溢流井錯峰排入周邊市政雨水管網,保障了區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提高環境質量,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城市內河道蓄水,大量植樹、栽花、種草,利用水系、綠色植物特有的生態功能,降溫增濕,防沙濾塵,改善了城市生態系統。

對南北河兩岸的濱水綠地(包括公園綠地以及城市綠道)進行景觀改造和優化,對綠地空間進行系統性的功能定位分析,明確不同公園的服務性質及主題特色,使得區域綠地系統格局更為完善,為市民、游客提供豐富、便捷、怡人的自然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激發城市活力。

改善遼河流域水系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休閑旅游功能,促進當地就業。項目啟用后,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

人民群眾的口碑,是建設者的勛章。親眼看到了南、北河從治理到變化的姜大娘說:“早就想到市裡會治理家門口這兩條河,但沒想到能下這麼大功夫、花這麼多錢。真金白銀吶,興師動眾啊,給老百姓辦了天大的好事兒!現在這老老少少都願意出來轉一轉,沿著河岸走一走,心裡別提多敞亮了。”

遼河流域水污染專項整治是“生命之源”的保衛戰,更是一場持久戰。久久為功,水清湖美岸綠的美麗四平圖景,正徐徐鋪展開來。(劉學 記者崔維利 袁鬆年)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