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探索林(草)長制 強化生態治理

2021年06月15日09:47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白城:探索林(草)長制 強化生態治理

近年來,白城市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和“水文明生態示范市”。

白城市委、市政府把“綠色”作為白城發展的底色、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進一步開展了生態保護與建設三年行動和“三年造林還濕雙百萬”活動,實施了河湖連通、植樹造林、草原治理、濕地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實現了由單項治理到系統治理的轉變。

2020年7月底,吉林省委、省政府確定白城市為唯一的林(草)長制地級市試點單位。

一年來,白城市圍繞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帶、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這條主線,堅持生態立市,明確目標任務,積極探索創新,強化措施落實,全力組織推進,為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西部全面推行林長制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白城模式。

創新“網格化”管理模式

綜合各方考慮,白城市主推“一林(草)一長兩員一警”的管理模式,確保每塊林地和草原都有四級林(草)長、監管員、護林(草)員、民警負責管理,實行全覆蓋的網格化源頭管理,落實管護責任,探索建立起嚴密的、監管有效的保護發展責任體系。針對過去白城市護林(草)員年齡偏大、履職能力差、工資較低等問題,按照“縣建、鄉管、村聘”的原則,重新選聘一批能夠勝任林草制管理的護林(草)員隊伍,鎮賚縣、大安市、通榆縣整合優化生態護林(草)員,洮南市、洮北區採取光伏補貼和財政投入相結合的辦法解決護林(草)員工資,充實提升基層管護力量,實行統一動態管理。目前,全市已落實各級林(草)長1741人,護林(草)員2819人,監管員355人,責任民警723人。

創新“數字化”監測體系

為加強“數字林草”“智慧林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數字化巡護與護林(草)員管護相結合的林(草)“雙管”模式,實行網格化和“林(草)長通APP+信息中心”智能化管理,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管護。白城市林業和草原局邀請信息化平台研發公司進行研討,利用白城市政府“政務雲”系統,委托由中國聯通白城分公司牽頭,建立完善了林草資源一張圖,構建了市、縣一體化高標准信息化綜合平台。全市共自籌資金1158萬元,重點用於信息化平台建設和解決護林員工資。

創新“系統化”管理制度

堅持從市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在總結以往林草保護發展制度和經驗的基礎上,白城市全面梳理完善,勇於探索創新,重點制定出台了檔案管理、信息公示、巡林巡草、信息通報、警示督辦、聯席會議、工作考核、督查等“八項制度”,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完備的保護發展制度體系,努力實現“林長治”“草長治”。各地建立了檔案室,完善了檔案信息資料,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刊發了工作簡訊,下發了工作提示單和督辦單,發布了總林(草)長巡林(草)令﹔在重要醒目部位,全市共設立擎天柱宣傳牌26個,設置縣、鄉、村、屯信息公示牌1636個﹔市督查指揮中心會同市林草局,及時對試點工作開展調度督查,督查考核結果全市通報。

創新“工程化”修復路徑

白城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實施了生態保護與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突出抓好“三年再造百萬林”、大美草原保護、河湖連通和鶴鄉濕地修復工程建設,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白城特色的吉林西部生態修復治理新路。近一年來,全市共完成造林30萬畝、草原治理50萬畝、連通泡塘124個,修復濕地74萬畝。

創新“產業化”開發機制

落實國有森林、草原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政策,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開發,積極構建以楊樹豐產、大果沙棘和文冠果等為重點的林果,以羊草、苜蓿草等為重點的優質牧草,以黃芪、板藍根等為重點的林下中草藥,以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為重點的旅游產業開發體系,推動林草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全市楊樹豐產林已達50余萬畝﹔開發大果沙棘1.5萬畝並籌備建廠加工﹔以國有林場為主營造文冠果3萬畝、樟子鬆嫁接紅鬆3000畝﹔高標准建設優質牧草基地35萬畝﹔每年林下種植中草藥4萬畝以上。

通過建立林(草)長制,白城市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林草保護發展新體制機制。

白城市林草局負責人介紹說,到2025年,白城市“三保、三增、兩防、一促進”的目標實現后,森林面積達到並穩定在5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草原面積穩定在364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8%,增加水面100萬畝,增加濕地植被5萬畝。林草社會總產值將達到40億元。瀚海大地生態環境將越來越壯美,水林草濕等生態產業將逐步呈現出興旺發達的繁榮景象。(記者戈馳川 張磊 尹雪 攝影戈馳川)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