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東夏國南京城——圖們市磨盤村山城考古及發現

2021年05月06日09:55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金代東夏國南京城

  磨盤村山城遠眺(東北-西南)

  第21段牆體解剖情況

  2號建筑址三維影像

  “監支納”印

  磨盤村山城東城門

  磨盤村山城北城門(南-北)

  磨盤村山城北城門與1號角樓航拍示意圖

  

  2021年4月13日,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考古項目榜上有名,獲評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磨盤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坐落於吉林省延邊州圖們市長安鎮磨盤村七組一處北、東、南為布爾哈通河環抱的獨立山體上,城內最高點海拔388米。山城充分利用自然山勢,城垣沿山脊和山腹修筑,平面呈闊葉狀,周長4549米。城內多為平緩坡地,地表可採集到大量磚瓦等建筑構件。2006年,此遺址入選國務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記者就磨盤村山城的考古及發現等相關問題,採訪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安文榮,以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辦公室副主任兼圖們磨盤村山城考古隊執行領隊徐廷。

  山城的空間布局

  以往,人們曾在磨盤村山城城內採集到金仿漢仙人神獸銅鏡(銅鏡邊緣側面陰刻楷書“上京會寧縣鑿”)、“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印文“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印背柱鈕左側刻“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左側刻“南京行部造”,城內西北台地採集)等多件帶銘文遺物。為了准確認識磨盤村山城的年代、性質和空間布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3年至2020年對磨盤村山城連續開展了長達8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累計發掘面積6405平方米,勘探范圍超過20萬平方米,調查范圍達20平方公裡。

  徐廷告訴記者,根據地形地貌,結合城內遺跡的分布情況,這座山城分為5個區,自東門起,順時針按照城牆轉折、豁口等特征將城牆劃分為26段,分區分段開展工作。

  選擇第4、17、21段城牆進行了解剖,確認城牆為早晚兩期修筑,早期牆體利用塊石錯縫壘砌,外牆面向上逐層略有收分,非常規整,現高在4米左右,內牆面多用砂土板筑倚護,牆寬3.5米至4米不等。晚期直接利用原有牆體,在牆頂壘塊石加高后,兩側填土夯實加固。根據21段城牆早期牆體外側基槽內木炭的測年數據,城牆的始建年代應在公元656年至727年之間。而晚期牆體的年代數據基本集中在公元1150年至1250年之間。

  “為了克服磨盤村山城遺址地表植被茂盛調查不易的困難,我們考古隊採用低空激光遙感和濾植技術成功獲取了山城航拍影像圖和DEM圖。”安文榮說。結合地表踏查和基礎測繪,考古隊共發現疑似台地215處,疑似建筑址9處,疑似半地穴房屋43處,石頭房屋15處,坑179個,疑似路5條,疑似台階1處。通過此次考古工作,磨盤村山城的城市布局逐漸清晰起來。

  山城共設置7座城門,其中東門(1號門址)和北門(2號門址)封堵了山城北側僅有的兩處狹小山谷出口,均帶有瓮城。西門(3號門址)規模最大,瓮城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6號門為內瓮門,4號、5號門為不帶瓮門。考古隊先后對東門、北門和7號(東側)門進行了發掘,對4號(西側)、5號(西側)門進行了解剖。

  東門瓮城平面近扇形,瓮牆土筑,夯層明顯,東段水毀。北門瓮城平面呈弓形,瓮牆筆直,兩端與南側半弧形城牆相接。瓮牆土石混筑,分兩次修筑,內部為夯土牆,后在夯土牆兩側加筑石牆。

  北門東西兩側城牆沿山腹向兩側山脊爬升,至最高點轉角處修建了兩座角樓,視野極為開闊。1號角樓為方形的高台建筑,西、北、東三面以人工修整的塊石壘砌,內部填充碎石和黃沙,南側與城牆連接。

  7號門位於山城東側,門外地勢陡峭。門道內高外低,長8米,寬3米,內側為緩坡,靠近城外部分鋪設黃砂土,較為平整。

  4號、5號門解剖后,在門道兩旁均發現了帶圓窩的門樞礎石,出土了包括獸面紋瓦當、青灰色板瓦在內的大量建筑構件,均為東夏國時期使用的城門。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山城西區、中區和東區均發現有一處大型建筑群,中區建筑群為東夏國時期的倉儲類建筑,西區建筑群為東夏國時期起居式建筑,東區建筑群為早期倉儲類建筑。

  經考古調查和鑽探,確認山城中區有至少11座形制相同、方向和規格略有不同的建筑,該建筑群分布在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10米的范圍內,共有7級台地,平均高差在1米左右。2014年開始,對其中5處建筑基址進行了發掘。

  發掘表明,1號至4號建筑基址均為密集礎石建筑,單體建筑礎石數量最多高達79個。上述建筑內出土了大量的青灰色建筑構件(瓦當、板瓦、筒瓦等)、鐵器和銅錢,其中4號建筑基址地表可見近50厘米的炭化糧食堆積,主要為粟和紅小豆,2號、3號建筑基址堆積中也浮選出少量糧食作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號建筑基址排水溝內,出土一方銅印,銅印平面呈正方形,方柱狀鈕,邊長6.3厘米,重516.7克。正面邊框內陽刻“監支納印”,字體為九疊篆,二行四字,字跡清晰,印側面陰刻款文與印正面內容相同,字跡近於行楷,易於辨認。鈕右側刻“天泰四年五月造”,印鈕頂端陰刻“上”字。

  釋讀出土銅印,“監支納”是金代所設官職名,據《金史》記載:“監支納,正八品,掌支納諸物”。天泰為東夏國年號,“天泰四年五月”,即公元1218年5月。這枚銅印的出土,從層位上証實了山城晚期遺存屬於金代東夏國時期遺存。結合出土印章官職、干欄式建筑結構、相似遺跡炭化糧食層的發現以及浮選結果,表明以2號、4號建筑址為代表的密集礎石型建筑,乃至整個中區建筑群,應為東夏國時期重要的官方倉儲機構所在。

  西區建筑群分布在山城西區偏北的坡地上,整體坐西朝東,東西向階梯狀分布,至少有5級,發現有人工修整平台20余處,經勘探初步確認帶礎石的建筑有8處,外圍還有疑似道路、溝渠等遺跡。2020年對D1台地進行了發掘,發現20號建筑基址。

  D1-J20為一處大型建筑基址,平面近長方形,礎石呈東西向5排,南北向3列,現存礎石10塊,居住面存在減柱現象。從出土遺物看,這處建筑屬於東夏國時期遺存,也是目前城內發現的唯一帶火炕的大型建筑址,布局清晰,形制規整,很可能是城內高級別的起居場所。

  結合勘探結果,確認J20西側高台有一處單側7塊礎石的大型建筑址,在同級台地的南北兩側,也有2處相似的大型建筑址,坐西朝東形成一條軸線,同級台地沿等高線布置,基本呈現出了山城內宮殿區的布局特點。

  東區建筑群位於山城東區中部,發掘前地表可見部分隆起的土包,採集到部分紅色瓦件。2017年至2019年的發掘表明,這處建筑群的主體為城內的早期遺存,出土遺物多為紅褐色瓦件,多數為筒瓦、板瓦,僅見1件八瓣蓮花紋瓦當,其中12至14號建筑倒塌堆積中浮選出部分炭化糧食作物。

  山城內分布有4處用土圍筑的院落,以往調查稱其為小方城。2015年起,對其中的兩座進行了發掘。

  初步的考古結論

  經過2013年至2020年對磨盤村山城連續8年開展的考古工作,確認山城共有7處城門,其中4處帶瓮門,城牆可分早晚兩期,其中早期牆體石筑,晚期牆體利用早期牆體加高填土加固﹔累計發掘面積6405平方米,共發現了2座院落、20處建筑基址、15處小型房址、2條排水溝和灰坑40余個。初步架構起山城始建、使用、廢棄、沿用的過程,確認遺址主要包含兩期文化遺存,其中晚期遺存屬於金末地方割據政權東夏國,為東夏國南京城故址﹔早期遺存的年代在公元7—8世紀之間,具體性質可能與大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國之城有關。

  通過調查發現,磨盤村山城周邊古代人類活動頻繁,特別是玉池山遺址、河龍古城遺址和延邊邊牆,很可能與山城存在密切的關系。延邊邊牆從磨盤村山城北側丘陵越布爾哈通河進入山區,距離山城直線距離最近處不足2公裡。2013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對延邊邊牆上的水南關和微波站關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取了一批遺物,部分陶器與磨盤村山城內早期遺物十分相似。延邊邊牆跨越和龍、龍井、延吉、圖們、琿春5個市,全長114公裡,沿線城牆有的用塊石壘砌,有的土石混筑,有烽火台、關堡等附屬設施,初步判斷修筑年代為渤海早期。邊牆、烽火台、關隘、邊城,構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也為探索磨盤村山城早期遺存的性質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山城所在位置獨特的地形地貌,是古人選擇在此筑城的重要原因,也直接反映年代動蕩的歷史背景。

  磨盤村山城遺址“天泰四年五月造”款識銅印的出土,從地層學角度確鑿無疑地指明山城晚期遺存屬於東夏國,結合山城歷年來開展的調查與勘探工作,城址布局日漸清晰,特別是山城宮殿區的發現,進一步使人確信這座山城即是東夏國南京故址。東夏國歷史在史書上記載很少,通過考古工作,有助於了解這一短暫割據政權的興衰史,也對探索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磨盤村山城發現的以紅褐色網格紋、繩紋瓦件為代表的早期遺存,年代處在7世紀至8世紀之間,文化特征也兼具高句麗和渤海早期特點,挑戰了以往學術界對這一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舊唐書·高麗傳》記載:“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城內東區的高等級石構建筑群,范圍廣,規格高,布局規整,很可能屬於官式建筑,對城內早期遺存性質的確認,將對我國東北及東北亞歷史研究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磨盤村山城中早晚兩處建筑群發現的密集礎石建筑基址、多邊放射狀建筑基址,形制獨特,是東北亞地區石構建筑的新類型。根據出土印章、浮選結果,初步判斷兩處建筑群均為大型倉儲設施,不同時期的大型倉儲設施在同一座山城被發現,在國內極為罕見,是東北亞地區考古發現最為明確的國家級倉儲機構,為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狀況和糧食收儲管理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記者畢瑋琳)

  (本版圖片均由吉林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參考資料:《舊唐書·高麗傳》等

  地方志專家:

  安文榮,男,出生於1963年8月,吉林白城人,現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從事考古工作近40年,主持霸王朝山城、磨盤村山城等考古發掘項目,主編《2015年度洞溝古墓群山城下墓區清理報告》等書。

  徐廷,男,出生於1988年5月,吉林汪清人,現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辦公室副主任,從事考古工作10余年,主持和龍大洞、撫鬆楓林等考古發掘項目。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