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生活不再孤單

2021年04月19日09:32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空巢老人”的生活不再孤單

互助社區“代理兒女”舉辦家庭才藝大比拼活動。(記者吳茗攝)

延吉市園月社區為空巢老人制作愛心辣白菜。(記者於悅攝)

  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升,社區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老人們自我觀念的革新,空巢老人開始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生活也不再“淒涼”。

  陌生的援手解困境

  3月25日,長春市德邦快遞投遞員肖德生因為一個郵件犯了難。由於聯系不到收件人,肖德生打通了郵件上的聯系電話。收件人是一位老人,電話聯系人是老人遠在遼寧省的小兒子徐先生。徐先生接到肖德生的電話后,卻怎麼也聯系不上老人,十分擔心。他希望肖德生幫忙去家裡看一下。肖德生立即趕到老人家裡,但是無論怎樣敲門敲窗戶,都無人回應。

  肖德生感到事態不妙,通過鄰居找來老人在長春市親戚的聯系方式。當拿到鑰匙進到屋裡后發現,老人已發病躺在了地上。大家隨即將老人送往醫院,徐先生也連夜從遼寧趕回來。

  事后,徐先生向肖德生一再表示感謝。肖德生告訴記者,他在工作中接觸到的老人獨居現象並不罕見。“子女都在忙,不可能天天都回去,所以老人出現什麼情況根本就不會知道。所以說不能讓老人獨居,不管什麼原因,都應該把老人接到身邊,有條件的話可以雇個保姆。”

  像徐先生一樣,在困境中突然被陌生的援手拉了一把的,還有家住長春市二道區的高女士。2012年,高女士的獨生女兒遠嫁日本,2015年愛人病逝后,她獨居至今。63歲的高女士平日裡身體非常好,可去年年底在一次買菜的路上,不慎把腳摔骨折了。她獨自打120急救電話,看病、打石膏,怕影響身在國外的女兒,始終沒敢把這個消息告訴她。

  當鄰居得知高女士的困難后,每天都為她送來熱乎乎的飯菜,一日三餐,頓頓不落。令高女士意外的是,有一天她接到了一個電話,竟是女兒以前的同事打來的。“阿姨,聽說你的腳骨折了。別急,有我呢!以后有任何事都可以給我打電話。”這個電話讓高女士直接落淚,她說:“真沒想到,我姑娘離開長春都9年了,她以前的同事還能這麼惦記我。”

  社區服務讓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今年72歲的陳阿姨雖然是空巢老人,但她的生活卻格外精彩。“兩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逢年過節才能回長春,孩子們雖然回不來,但也惦記我,每天都能接到孩子的電話。老伴剛故去那會兒,我不想去養老院,又不想離開長春投奔孩子,消沉了好一陣子。同學聚會的時候發現不少人跟我處境一樣,但他們上了老年大學,平時上各種各樣的課,日子也不那麼枯燥了。幾位老同學都說,雖然咱歲數大了,但也得自立自強,不讓時代淘汰,不給兒女添麻煩。我想想這話的確在理,后來我就尋思著也上個老年大學,結果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我們社區就為老年人提供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學習班。你看我現在上的就有古箏班、書法班、瑜伽班,還參加了模特隊、舞劍隊和舞蹈隊,經常有演出有比賽,我這一天天的比上班都忙。”陳阿姨說,老齡社會來臨,空巢老人會越來越多,但隻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獨居也沒有那麼可怕。

  陳阿姨所在的長春市雙德鄉陽光社區共有60歲以上老人1304人,其中空巢老人98人。社區書記畢鳳文告訴記者,為了讓社區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社區創新了不少舉措。社區有1名社區工作者和1名養老服務員,採取“社區工作者 專業社工 志願者”的方式,圍繞人文關懷、生活保障、文化活動、安全等方面開展服務,讓老人安度晚年。同時注重挖掘老年人優勢特長,引導有能力的老年人參與社區建設,為老年人實現自身價值搭建平台,實現老有所為。

  “我們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開展老年文化課堂。引進吉林開放大學(注:原吉林廣播電視大學)‘文養結合’項目,購買書法、面點、聲樂、舞蹈、茶藝、插花、國學、國畫等十幾門課程,項目開展以來,社區共有600多名老年人接受了培訓。”畢鳳文介紹,社區還引進了長春市益友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促進中心“遲暮同行”——陽光社區困境老年人綜合服務項目,通過開展“愛心義剪情暖遲暮”義剪活動、“我們一直在路上”老年人踏青活動、“天使進社區義診暖人心”大型公益活動、“我愛唱紅歌”大型專題活動等,從安全生活、娛樂活動、人文關懷3個方面為轄區內困境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社工服務,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指數,同時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

  在陽光社區,老年人不僅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還積極投入到志願者服務中來,社區現有213名“三長”,其中150人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散發余熱,服務居民,拓寬生活的空間,閃耀正能量的光芒。

  “代理兒女”助空巢老人安享天倫

  長春市綠園區互助社區居民隋廷信老兩口今年都八十多歲,年紀大行動不方便,尤其是隋大娘生活幾乎不能自理,家裡上下全靠隋大爺。由於子女長年不在身邊,老兩口生活中時常遇到困難。社區副主任張攀走戶時,了解到隋大爺家的情況后,主動擔任隋大爺的“代理兒女”。從2011年開始,每逢周六周日張攀都會放棄休息時間,來到隋大爺家幫助老人購物、打掃衛生、陪同就醫等,10年來從未間斷過。

  在互助社區,不少空巢老人在“代理兒女”的照顧下過上了老有所依的生活。社區書記梁艾琳告訴記者,互助社區開展了“代理兒女”助老公益項目,推行區域內志願者與空巢老人牽緣結對,通過開展以精神慰藉為主的親情互動關愛活動,切實解決空巢老人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問題,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進而營造“正陽一家親,幸福一家人”的濃厚氛圍。

  “我們以街道、社區干部、駐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其他熱心老齡事業的志願者為主體,牽緣轄區內60周歲以上且子女不在身邊、孤獨寂寞的空巢老人,實行‘一對一’的服務模式。‘代理兒女’與空巢老人確定關系后,除了規定動作外,採取雙方自願、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和相互來往。街道、社區也定期組織空巢老人與‘代理兒女’一同參加的集體性聯誼活動。”在互助社區,至今已經有超過200位空巢老人通過該項目受益。

  為“空巢”父母添上智能設備

  上午在樓下小公園閑坐消遣,時不時和遇到的朋友聊聊天﹔下午去社區活動室轉轉,跟老伙計們一起唱唱歌、打打鼓﹔晚上就和老伴兒一起守著手機,等著跟兒子視頻連線……今年71歲、家住吉林樺甸的孫長林每天給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孫大爺告訴記者,他們老兩口就一個兒子,從上大學起就去了外地,后來更是在南京結婚定居了。

  “我們倆最高興的時候就是晚上跟孩子發視頻,聽聽兒子兒媳的關心,跟孫女嘮嗑,聽她說每天都做了什麼、有什麼高興事。每天不跟他們嘮嘮,就覺得一天都沒勁兒。”他說。

  “以前我們和家裡聯系沒這麼勤,一般都是每周打兩個電話,問問爸媽的身體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想吃的、需要用的,然后我們網購郵過去。每年隻有節假日才能回去陪他們。”孫大爺的兒子孫和文說,“但沒想到,他們倆的身體會垮得這麼快。前年3月,我給家裡打電話一直沒人接聽,我就給親戚打電話,人家說我媽生病住院,我爸照顧她幾天之后也累倒了。他們倆誰都沒告訴我們。”孫和文現在想起來這事還心有余悸,他說自己當時嚇得趕緊請假回家,后來二老出院了,他本來打算把他們接到南京一起生活,可父母實在不習慣南京的生活節奏,隻待了半年就回樺甸了。

  “自此之后我就開始研究怎麼能更快速地知道家裡的情況,買了不少智能產品。”孫和文告訴記者,他給父母買了最新款的智能手機,教會他們怎麼發語音、發視頻,還給他們下載了不少休閑娛樂的軟件,教他們怎麼用、怎麼玩﹔在樺甸家裡安裝了寬帶,每個屋都裝了監控攝像頭,這樣就能隨時隨地看到父母在家的狀況。“我每天跟我爸媽視頻聊天,晚上要是加班沒時間閑聊,就讓我媳婦給他們發孩子的視頻,或者直播我姑娘寫作業,給他們倆解解悶。我媳婦還給父母買了智能手環,讓他們不管去哪兒都戴著,上邊有運動計步、移動定位、血壓和心率測量、睡眠監測和疲勞提醒等諸多功能,如果他們身體出現問題,我這邊手機上就能看到健康示警提示,就能最快地聯系親戚或者醫生過去。”

  空巢不空心,讓老年人走出家門

  記者在延吉市公園街道了解到,轄區內赴韓國或國內其他城市務工人口較多,且年齡大多集中在20歲至50歲,造成了不少老人獨居的情況。為轄區內空巢老人提供高質量服務、讓老人樂享晚年生活,成為公園街道和下屬各社區的重要工作之一。

  針對轄區老人最需要養生保健和精神文化這兩方面服務的實際情況,在公園街道園紡社區社工服務站,關愛空巢老人的一系列活動有序展開。據園紡社區副書記程婕介紹:“我們開設養生小組,教給老人們科學的養生保健常識,教他們制作簡單的養生菜和養生茶。開設興趣小組,鼓勵老人們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舉辦風採秀、紅歌會、棋牌趣味運動會等活動,讓老人們有展現自己的舞台,提高自信心,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不少原來沉默寡言、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的老人都逐漸發生了變化。

  園紡社區社工服務站組織起“以老扶老”體驗小組和鄰裡互助支持小組,通過觀看社工電影、做互助游戲來體驗互助帶來的快樂,逐步培養空巢老人的互助意識。社區還成立低齡老人志願服務隊,組織他們上門陪高齡老人聊天、畫畫、表演節目,讓他們感受到助人的快樂。低齡老人志願服務隊成員金阿姨表示:“這個小組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我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有用的。大家能夠相互扶持有個伴兒,真挺好的,等我年紀慢慢大了,能有這樣的老伙伴陪著也是很幸福的。”

  自己做好加減法為子女解憂

  像很多老人一樣,78歲的齊潤華和72歲的魏麗霞忙碌了大半輩子,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是從幫著兒女照看孩子開始的。兒子在北京、女兒在上海,各自買房、成家,都沒用老兩口操心。在上海幫忙照顧小外孫女的日子裡,老兩口目睹了女兒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在心疼之余,也默默地在心底為自己制定了一個“養老基調”——盡可能地少給兒女添麻煩。

  去年,齊潤華的身體狀況下滑,雖然老兩口去孩子家的時間少了,卻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活成了最時尚的老頭老太太。喜歡旅游,二人就天南海北地游山玩水,結識新朋友。齊潤華年輕時就對無線電感興趣,現在不僅開始鑽研,文章還被無線電方面比較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採用、發表,閱讀量喜人。魏麗霞年輕時沒有讀過正規大學,始終感到遺憾,現在卻從寫作、國畫“小白”開始,像個小學生一樣,一筆一筆地見証著進步。

  魏麗霞說,夫妻倆的老年生活一直在做“加減法”。對子女的生活做“減法”,不過度干涉年輕人的自由空間和想法﹔對老年生活的興趣愛好做加法,盡可能地把日子過得豐富多彩。身體狀況不佳時,二人還會在網上咨詢一些知名醫生,合理治療,沒用孩子操心,通過堅持鍛煉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記者吳茗 馬賀 於悅 韓玉紅 王文輝)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