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市民早早開始囤好年貨,准備過年。(記者於悅 攝)
商超年貨琳琅滿目,但由於疫情,前來選購的市民沒有往年多。(記者於悅 攝)
要過年了,小區裡照例張燈結彩。(記者 吳茗 攝)
大年將至,長春市民已經開始購置年貨,疫情期間年貨市場供應充足。(記者於悅 攝)
王女士(右)正在為不能回家過年的女兒選購查干湖胖頭魚。(記者 王文輝 攝)
就地過年的大學生志願者成為了疫情防控逆行者,圖為一位大學生志願者幫助園丁花園小區居民做核酸檢測登記。(記者吳茗 攝)
2021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彈,面對日趨嚴峻的疫情形勢,為了減少病毒傳播風險,國家和吉林省發出了“就地過年”的倡議,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理解。牛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疫情之下,在哪過年?怎樣過年?家家戶戶早已開始籌劃起來……
就地過年 此心安處是吾鄉
春節年年過,今年大不同。受新冠疫情影響,就地過年,成了今年的主旋律。對於親人們工作生活在一城一地的人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那些平時天各一方,每逢春節才能團聚的家庭來說,今年春節得咋過?
長春市民王先生老家在農安縣農村,雖然他已經在長春工作生活了30多年,但每年春節都是回老家過。家裡有年邁的父親,還有遠在外地生活的兄弟、晚輩,通常隻能在春節來個大團圓。每逢春節來臨,老父親都會早早打電話詢問歸家的日期。今年王先生就很糾結:“我離家不算遠,平時節假日也經常回去,但是老人已經90多歲了,特別重視過年節,就盼著都回去,現在情況特殊,政府號召就地過年,基本上回不去了。”
市民張女士的老家在公主嶺農村。每年春節假期,她都會回老家給父親過生日,那是父親最期盼的日子,所有的子女和孫輩孩子們都像小鳥一樣歸巢了,家裡20多口人,其樂融融。今年趕上疫情反彈,各地防控都很嚴格,要求人員不流動、不聚集,張女士回老家的計劃要落空了。這幾天,張女士開始到超市採購一些新鮮的豬肉、牛羊肉,准備年貨。她說:“以前我們從來不在長春過年,都是回老家和父母一起過,感覺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對家的眷戀,對親情的挂念,早已深入心底。今年隻能等疫情過去了,再回家看老人了。”
其實,很多市民的根都在鄉村,回鄉過年,是相當一部分市民的慣例。今年,這個慣例要被打破了。好在現在通訊網絡發達,網上拜年、視頻團圓都是一個替代的好辦法。不管怎樣,平安就好,度過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親人團聚的日子就會到來。
今年春節,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就地過年”,小許就是其中之一。“我結婚已經兩年了,之前過年都是先去婆家,再回娘家,今年考慮到疫情,我們和雙方老人商量了一下,最后還是決定不回去過年了。”
小許今年29歲,在北京一家企業工作,早在元旦之前她就開始和家人商量今年春節的行程安排。隨著春節臨近,各地的返鄉政策陸續公布,小許一直在關注。對於小許這些上班族來說,春節7天小長假雖然放假時間較長,但是很難好好休息一下。“往年春節都是先去我老公家,初三再回我家,大概初五我倆就得回北京,時間比較緊。加上還要走親戚、聚會,其實也挺辛苦的。”除此之外,來自親戚朋友的“關心”也讓她壓力不小。“單身的時候問有沒有對象、賺多少錢,有對象之后就是催著結婚,現在結婚之后催生娃,幾乎到每一家都是這樣。我們理解長輩是好心,但這些確實讓我們壓力有點大。”
今年小兩口自己過年,小許雖然有不能回家的遺憾,但也有了些許期待。她早早就開始張羅著備年貨,吃的用的穿的一應俱全,除此之外,她還為雙方父母在網上採購了很多年貨,直接快遞郵寄回去。“我給他們買了零食、營養品、春聯、衣服等等,現在基本已經郵到了,雙方老人也挺開心的。”最讓小許覺得有趣的是,自從定下來不回家過年之后,雙方老人陸陸續續郵寄了不少年貨過來。“我媽連紅襪子都給我郵過來了,還給我郵了榛蘑,說讓我自己買隻雞做小雞燉蘑菇,能吃上家鄉菜,就等於回家過年了。”
“候鳥”不再飛 過個暖心年
“往年這個時候,我們一家早就坐飛機去海南過年了。今年疫情,得響應號召,不出省不離長,老老實實在家過年。”長春市民秦阿姨和老伴兒退休后在海南買了房子,每到放寒假時,兩位老人和兒子、媳婦、孫女一家5口就會去海南過年。面對疫情,秦阿姨表示,防范病毒人人有責,今年全家就地過年。
秦阿姨的孫女婷婷今年5歲,小家伙兒說:“我們幼兒園早就提前放假了,老師在放假前還特意囑咐小朋友們,過年要待在家裡,盡量不要出長春市。我們班上好多小朋友以前都是在外地過年,聽說今年都不准備出去了。”婷婷告訴記者,爺爺奶奶天天陪著她練鋼琴,然后完成老師在線上布置的家庭作業。為了讓不出門的假期更豐富多彩,婷婷媽媽還專門在網上給家人訂購了各種各樣的小手工制作包,讓兩位老人帶著婷婷每天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擺在家裡,既好看好玩,又有紀念意義。
網上“過除夕” 線上“拜大年”
陳陽73歲的奶奶這幾天就盤算起過年的事情了。老人家嘮叨著陳陽在通化的大爺、在盤錦的二姑兩家今年都不回長春過春節了,不免有些許失落。陳陽是名大二學生,他耐心地給奶奶講國家提倡“就地過年”的道理。他思量著今年不一樣的春節,也要給奶奶和家人們一個同樣歡聚的感受,用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方式把天南海北的親戚聚在一起,也讓老人家體驗一下當下時尚的生活方式。
陳陽給奶奶的手機下載了“釘釘”,教會了奶奶簡單的操作。又挨個給大爺、大姑、二姑等打電話,告訴他們:“今年咱家要過網絡除夕了,大家都裝上這個軟件,一起視頻、一起聊天。”他還讓表弟、表妹們都教會父母操作手機,節前就開始多熟悉熟悉操作流程。
奶奶可高興了,每天坐下就給自己的老姐妹們打電話,讓陳陽的姨奶奶、姑奶奶都要學會視頻。陳陽聽到奶奶對著手機大聲說:“今年除夕夜全家人一起視頻,一家不能少,咱們還能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還能你一言我一語地評論,家家一起煮餃子,一起吃年夜飯,我還要看看你們各家都做了什麼年夜飯,小孩子們都要在這兒,到時候奶奶姥姥給孫子輩的發大紅包,多少全憑你們自己本事去搶了。”
“奶奶好時尚”“最愛姥姥啦”“老太太威武霸氣”,來自各方的夸詞還沒到過年就把奶奶樂得暈乎乎的。前天,快遞小哥送來一件快遞,是陳陽專門買給奶奶的一個落地手機支架。奶奶可喜歡了,早晨起來就帶著手機支架到客廳,放在沙發旁,做飯時直接拎廚房去,晚上又搬回臥室,隨時關注有沒有人視頻她。
往年親戚朋友春節見面聚會,今年離春節還有半個月,親戚朋友已經聯絡一圈了。
孫男嫡女給老人家拜年的禮物也提早到來。新衣服、新圍巾、新襪子、按摩器械,快遞小哥天天喊:“大娘,快遞放門口了,別忘了拿。”
孩子們不能回家,老人怎麼辦?面對這樣的問題,長春市三十二中學老三屆同學聯誼會的一群七旬老人們給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早在2020年12月下旬,這些老人們就開始張羅著屬於自己的春節慶祝方式。響應不聚集的號召,該校友聯誼會准備在2月6日舉辦線上春節大聯歡。其實去年春節前,老人們就已經通過“雲相聚”舉辦了一次聯歡會,老同學們不僅展示了各自的才藝,還通過“雲端”增進了感情。今年為了把歡慶活動准備得更充分,老人們早早就成立了聯誼會工作委員會,通過微信群發出了征集令,歌頌黨、歌頌祖國和幸福生活的節目歡迎報名,相聲、小品、講故事、快板、歌舞、走模特、戲曲、朗誦、器樂演奏、太極、武術……各種形式的表演統統笑納。屆時,老人們將准時上線,用一部小小的手機,在家參與這場上百人的大聯歡,共迎新春。
休閑娛樂在“雲端” 無需聚集也歡樂
每年春節期間,很多文藝院團的演職人員們就格外忙碌,為的就是能把最精彩的節目送到千家萬戶,辛苦自己,愉悅百姓。
前不久,2021年吉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完成了錄制。盡管是分時、分段錄制,絲毫不影響這台晚會的精彩程度。這場年味兒、吉林味兒十足的春晚將於2月4日農歷小年夜首播。
參與本場晚會錄制的吉林省戲曲劇院吉劇團40余名演職人員在結束工作后,原本還有其他演出任務,隨著疫情防控的需要,省內文藝演出在本周宣布暫停。線下不聚集,好節目搬到線上也同樣精彩。除吉劇團外,省曲藝團、省交響樂團等文藝院團目前均有“雲演出”的打算,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線上直播,或播放精選節目視頻等,讓百姓能夠在春節期間看到家鄉的文藝演出。民營文藝院團也扛起了為家鄉人民增添“笑料”的“大旗”,已於1月25日開啟了線上脫口秀演出,每天17點都直播,“笑果”不錯,且將一直持續到春節期間。
不聚集也不耽誤參觀、學習、休閑,“雲逛展”讓百姓在春節期間多了一個選擇。省博物院暫時關閉后,就把展覽內容搬到“雲”上,於1月25日第一時間在公眾號上發布了推文,43個二維碼把全省的博物館都搬到了“雲端”。除《烈火——東北抗聯英雄人物專題展》《百年老幌——吉林省博物院藏老招幌展》《鏡裡乾坤——吉林省博物院藏玻璃鏡畫展》等省博物院的展覽外,還有省內各大博物館(院)的線上參觀,百姓隻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在虛擬博物館裡暢游。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逛”遍全省的博物館(院),看看鎮館之寶,賞一賞名家畫作,既長知識又長見識。
作為國家5A級景區,偽滿皇宮博物院的文物也可以在“雲端”讓百姓免費參觀。登錄官網進入文物全息展示平台,193件精美文物讓你看個透徹。VR數字展館內,隻需動動鼠標,即可“逛”遍該博物院,還有語音講解,省了門票,看得仔細,逛展也能如此高端。
線上購年貨 省心又實惠
王女士的女兒在深圳工作,今年不能回長春過年了。王女士准備買兩條查干湖魚郵到深圳,女兒說兩條不夠,既然在深圳過年,就要去給在深圳的親戚朋友拜年,拜年就不能空手。按照女兒的意願,王女士要買7條禮盒裝的胖頭魚,每條都得5公斤重。
記者通過網絡查詢了解到,今年與往年不同,全國快遞公司大多都發布了春節不打烊公告,因此春節期間快遞不會停運。
往年年關將近時,王夢媛和她的愛人都歸心似箭,早早制訂回四川老家的計劃。但今年,他們倆卻退了火車票,決定留在長春過年。“現在各地都倡導就地過年,我們也決定響應號召,不走了。”
今年是小兩口兒第一次在長春過年,倆人什麼都沒准備,這幾天一有時間就拿起手機看直播,趁著網上年貨節有活動買買買。
“我們不僅給自己買,還給雙方父母買年貨。他們辛苦半輩子了,幾乎很少走出村鎮,更別說外省了。所以我們不僅在網上下單了紅米手機、擦窗機器人、掃拖一體機器人快遞回老家,讓兩家老人省省力,還網購了東北山珍干貨、丹東草莓、舟山帶魚、湘西臘肉、柳州螺螄粉、武漢熱干面等各地特產回去,讓父母們也嘗嘗鮮,給他們的年夜飯餐桌上換換樣兒。”小王覺得,人不回去,但年貨禮物得回去,就像過年過得是“情”,隻要情誼在,間隔千裡也能感受到過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