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長春市綠園區蓉橋壹號C區,小區內急需透析的隔離人員在多部門多單位的協作下,實施閉環式轉運,前往指定醫院進行血液透析。(趙濱 攝)
22日,病患轉診車再次駛入綠園區蓉橋壹號C區,綠園區人民醫院應急辦主任任建強撥通電話:“大姐,我們到樓下了,您再檢查一下,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忘了戴好口罩和手套。”“我們已經收拾好了,現在就能下樓。”
電梯從20樓向下運行,電梯門緩緩打開,68歲的吳先生和愛人與等在門口的任建強打招呼。任建強急忙上前攙扶,吳先生挺直腰板搖搖手道:“孩子,這次不用扶,我已經能自己走了。”
經過幾次透析后,吳先生身體狀況漸漸好轉,兩位老人的笑容也越來越多,“有這麼多好孩子向我們伸出溫暖的雙手,把我們拉出困境,這份感動我們老兩口會一直記得。”
小區實行封閉管理之初,一天夜裡,吳先生突然呼吸急促,下肢酸軟,妻子急忙撥打電話求助。鐵西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聽著電話中泣不成聲的表述,連忙安慰:“大姐,您別著急,這事我們來解決。”
街道辦事處、區衛健局、區政府、市衛健委緊急協調,安靜的夜裡,一條救治綠色通道逐環打通,希望的光芒透過通道照進無助的家庭。
街道轉運小組攙扶著吳先生下樓上車,轉診車一路呼嘯著駛向醫院。早已做好准備的醫護人員在特定入口接應。由於救治及時,心臟衰竭的吳先生轉危為安。
在這場與病魔的戰斗中,吳先生和他口中的“好孩子們”贏了。托起這份勝利的,正是來自不同戰線的雷厲風行。
區衛健局——經調查,蓉橋壹號C區、大禹華邦B區兩個封閉管理小區共有20多名需要做透析的病患。為了給他們提供醫療保障,區衛健局特意協調了兩家市級定點醫院,准備16輛轉診車,病患單獨轉運,每周安排三次透析。
鐵西街道辦事處、林園街道辦事處——配合區衛健局整理病患檔案,排好時間表,定期提醒、轉運病患就醫治療。
醫院——臨時改建血液透析室,專門指派固定醫護人員負責封閉管理小區患者,除治療外,輔助完成挂號、交費等手續辦理。
這條安全的閉環通道一頭連著封閉管理小區,一頭連著血液透析室,架起了守護生命的“希望干線”。
在“希望干線”之外,一條條支線同樣溫暖。“為了滿足封閉管理小區居民多樣化的醫療需求,我們特設兩個醫療服務點,設置24小時醫療服務熱線,提供就醫咨詢服務。”綠園區衛健局醫政科科長王雅璇介紹,綠園區還建立了“衛健-市婦產聯動咨詢微信群”“市兒童醫院咨詢群”,解決了管控小區孕產婦救治就醫問題及嬰幼兒突發狀況問題,現在已經有3個寶寶出生。對於特殊患病群體採用一事一溝通原則,通過上門服務,積極運作解決。
十余天過去了,對封閉管理小區開放的熱線電話依然忙碌,而與此前不同的是,聊需求的少了,說感激的多了。“我身體的水腫已經消了,胃口也好了,多虧了你們。”“我生了一個7斤6兩的大胖小子,母子平安,放心吧”……縷縷溫情扑面而來,撫慰著電話兩頭的一顆顆心。(來源:長春日報 記者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