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就是一座歷史豐碑。內斂文化底蘊,外彰城市精神。
汽車文化、電影文化、雕塑文化、歷史文化、工業文化……近年來,長春市在城市建設中,高度重視文化的挖掘、注入和表達,全力打造“休閑消夏勝地、冰雪體驗之都、文化旅游名城”的品牌形象,國內國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規劃保護開發建筑文化地標,挖掘整理79項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改造歷史文化街區……“十三五”期間,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致力於提高城市開放度和包容性,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通過深入挖掘長春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鑄魂,將“寬容大氣、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充分植根於歷史血脈之中,為長春高質量發展注入精神動力。
薪火相傳唱新韻。尋著文化的足跡追溯而來,長春這座城,因文化傳承和融合發展綻放精彩。
挖掘資源
保護延續歷史文脈
汽車文化是長春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1956年7月13日,國產第一批解放牌卡車駛下總裝配線,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走進一汽,仿佛翻開了一部“共和國汽車工業長子”的發展史,踏著長春市文廣旅局規劃設計的旅游路線,一汽汽車博物館、一汽紅旗博物館、第一汽車制造廠早期建筑群、一汽解放生產車間、名人故居等景點映入眼帘,厚重的歷史感油然而生。
提起城市文化資源,熟知長春的人都會想到一汽、長影、長春世界雕塑園、偽滿皇宮……這些城市文化元素已深入人心。
“十三五”期間,長春市文廣旅局在挖掘和保護文化資源方面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入挖掘資源,保護和延續歷史文脈,形成了文化資源保護的完善體系。
“長春市的文物資源很多,比如長影早期建筑、一汽早期建筑、偽滿軍事部舊址、偽滿國務院舊址、偽滿司法部舊址、吉長道尹公署舊址……這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27項。”提起文物建筑資源,長春市文廣旅局文物處處長張美清娓娓道來。
自2016年以來,長春市積極推動文物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利用工作,率先在全省設置了市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
張美清介紹,長春陸續啟動並實施了偽滿皇宮舊址等一批偽滿時期建筑、遼金古建筑和“一五”時期老工業基地文物保護項目﹔相繼推進長春文廟、沙俄兵營舊址、日偽時期南嶺淨水廠舊址、海上會館舊址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工程。2020年規劃保護開發長春近代建筑(二戰中國東北戰場)遺址遺跡群、一汽新中國早期工業遺產聚落、長影及長春國際影都等三個文化地標,推進中東鐵路遺址等文化建筑群落保護開發。
為加強對文物、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管理,長春市逐步完善了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還編制了《偽滿皇宮及日偽軍政舊址保護規劃》等7個文物保護規劃。
一張張看似普通的魚皮,經過精巧的設計、細膩的刀工,在“袁氏皮畫”第五代傳承人袁喜和的手裡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畫。據介紹,“袁氏皮畫”是在內蒙古皮畫的基礎上結合山東民間彩繪、雕刻、繪畫與北方漁獵民族民間元素形成的手工藝品。除了魚皮,還可以使用鹿、豬、牛、羊、狍等動物的皮等來當“畫紙”,畫面清晰、重彩、古朴,民俗特點濃厚,生動感人。
滿族文化、黑土地農耕文化、朝鮮族文化、農牧融合文化、薩滿文化……長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這樣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扎根發芽、開枝散葉,日益壯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春做法可圈可點。長春市文廣旅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工作人員宋煜錕告訴記者:“2018年10月,長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出台,榆樹市‘東北大鼓’、農安縣‘黃龍戲’、九台區‘平氏浸膏制作技藝’等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關氏滿族剪紙’等省級名錄項目30項,‘李氏滿族刺繡’等市級名錄項目46項。目前,長春共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79項。”
多年來,長春市文廣旅局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挖掘和整理,已經建成國家、省、市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今年,出台了長春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通過“挖掘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搶救一批”瀕危的非遺項目、“培育一批”有鮮明特色和成長空間的項目,補齊短板,夯實長春非遺保護傳承的基礎。
長春市文廣旅局不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加強協調和指導。在長春市群眾藝術館設立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各區、縣(市)文化館也擁有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初步形成專業保護工作網絡和兼職隊伍。圍繞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展示展演、教學研究等功能推進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設,打造“長春記憶”的活態展示中心。制定《長春市非遺申報工作標准》等相關辦法和標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建立了長效工作機制。
“十三五”期間,長春市文廣旅局還按照國家和吉林省振興傳統工藝計劃,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傳承人群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做大做強具有長春特色傳統手工技藝項目,使之成為全國和全省影響力的品牌。
打造載體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成為隻放在博物館裡的活化石,走進現代生活才是其長遠傳承、真正活下來的方式。
“十三五”期間,長春市文廣旅局不斷創新理念,通過巧搭載體,開展“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傳承基地傳習培訓活動,以及傳承人培訓提升等,實現了非遺常態化運行。
長春市文廣旅局充分挖掘長春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和獨特韻味,運用多種載體,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持續提升長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省內外影響力。
非遺項目文藝演出、非遺項目圖片展、非遺項目傳承體驗活動、非遺講座、文物圖片展、傳統文化展、非遺傳承項目技藝展……近年來,長春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不僅使非遺文化和文物有溫度,讓它們活起來,也讓市民群眾和非遺成果進行“親密接觸”。今年上半年,長春市文廣旅局創新方式開展的線上非遺人抗“疫”作品征集展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等,銷售非遺產品25743件。
“2019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5個項目常態化進駐2所學校,傳習學生300余人。”宋煜錕告訴記者,長春在保護上加力,在傳承上加速,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求作為,非遺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已經成為常態。
長春逐年遞增資金投入,充分運用傳統工藝特色優勢,打造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對外交流文化禮品,講好長春故事,彰顯長春城市品質。分批選派傳承人參加東北師范大學、通化師范學院等大專院校組織的專業培訓﹔利用國家、省、市等交流平台和紐帶,將長春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參與對外交流與合作。其中“關氏滿族剪紙”“傳統手工布鞋制作技藝”先后代表吉林省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
與此同時,社會參與度不斷擴大,全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由社會力量參與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建設的“巴蜀映巷”對外開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了技藝展示、傳承培訓、學術交流和活動展演等多功能舞台﹔九台區政府與長春師范大學合作建立胡家鄉“九台滿族石氏家族祭祖習俗”傳承基地。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積極性日益提高。像“關雲德滿族剪紙”編制了剪紙小學教材﹔“東升泥人”將制作過程、技藝錄制成視頻,制作課件﹔“董氏草編”將工作室設在中學校園內……通過多方力量的融合,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保護鏈,讓非遺項目成為融入時尚潮流的活文化。
面粉、糯米粉、鹽、白糖、蜂蜜……將多種材料按比例配上顏色做成各種彩色面團,白氏面塑傳承人白春雨採用捏、搓、揉、掀、點、切、刻、劃等技法,很快就塑造了人物的身、手、頭、面,再披上“發飾”和“衣裳”,一件讓人叫絕的作品便誕生了。
白氏面塑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白春雨在繼承老手藝的同時,也不斷進行創新,研發了真人面塑,創作出林正英、馬三立、馬雲等名人的肖像作品,風格寫實逼真,又不乏夸張寫意。據了解,白春雨平均每年都要制作千件以上的面塑,也吸引很多對面塑技藝感興趣的人前來學習。5年來,他教授了300多位徒弟。
在傳承的同時,長春開展生產性保護,與市場結合讓非遺“火起來”。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走出博物館,借助衍生創意設計等,從展覽品變成消費品,告別手工作坊的“自娛自樂”,朝著產業化、品牌化的模式過度。像傳統手工布鞋制作技藝的馮氏絹人項目就是其中代表,從手工作坊到成立公司進行規模化生產,走出了一條“生產性保護”的成功之路。目前,傳統手工布鞋制作技藝的布鞋出口歐美10多個國家。馮氏絹人項目生產的工藝品出口到世界27個國家。
讓“舊藝”穿上“新衣”,長春讓非遺融入到時代之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
紅色印記
紅色印記融入城市文化血脈
圍繞獨有的紅色印記,長春市文廣旅局打造了眾多紅色旅游資源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長春市共有革命歷史遺跡、烈士陵園、紀念館和烈士墓200處左右。中國共產黨長春第一個秘密通訊站、中國共產黨長春黨支部等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東北地區活動的革命遺址,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現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春客車廠(現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吉林省科技館、譚竹青事跡展室、黃大年工作室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的紅色旅游資源。還擁有“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光學泰斗”王大珩、“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筑英、“兩彈元勛”朱光亞、“時代楷模”黃大年等名人資源。此外,在長春求學的楊利偉、聶海勝等一批航天英雄﹔在長春戰斗過的肖勁光、肖華等一批優秀將領﹔在長春工作過的海內外著名科學家﹔聞名中外的“長影”等,都成為了長春紅色旅游資源品牌。
這些紅色印記也是長春建立紅色旅游資源項目的根基。目前,已擁有紅色旅游資源項目135個,其中,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長影舊址博物館進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中國共產黨長春第一個秘密通訊站”“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長春解放紀念碑”“長春電影制片廠”“譚竹青事跡展室”“吉林省博物館”“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等7個紅色旅游景點入選《吉林省紅色旅游指南》,通過科學配置旅游線路將紅色旅游資源打造成品牌。這些紅色旅游資源大多處於城市濃厚的人文環境或秀美的自然景觀之中,與其他旅游資源相得益彰,為發展紅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最初成為一名紅色故事講解員到如今,幾年來我為無數人講解了那些經典的、令人振奮的紅色故事。漸漸的,我已從講故事的人成為了故事裡的人,紅色印記已經融入我的血液。”來自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的一名紅色講解員感慨地說。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分支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就坐落於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內。該觀測站門前專門設立了‘光學泰斗’王大珩的雕像,這裡已經成為景區的重要紅色景點之一。”來自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的紅色講解員郗文宇希望今后在為游客提供休閑、徒步、娛樂服務的同時,還能為游客講述紅色故事、傳遞正能量,發揮景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紅色故事產生了興趣,他們願意了解曾經的民族英雄、難忘的紅色歷史,追逐紅色印記。
長春市文廣旅局文物處處長張美清告訴記者,2019年,長春市文廣旅局利用中國文化遺產日契機,在南嶺淨水廠舊址承辦了傳承紅色基因保護革命文物——吉林省重點革命文物圖片展,還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講紅色故事、訴長春情懷”系列主題活動,全市各旅游景點、風景區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紅色講解員。紅色故事講解員挖掘故事深刻、視角新穎獨特、講解生動感人、聽眾喜聞樂見,傳遞紅色薪火。
此外,長春還開展了“千人進景區、重走紅色路”紅色景區體驗活動,邀請大中小學生、社區群眾等上千人走進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長影舊址博物館、長春文廟、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等紅色景區,讓他們身臨其境學習了解景區的紅色故事、烈士事跡,見証城市的發展巨變。
“十三五”期間,長春市文廣旅局進一步構建起具有長春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有效推進長春市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樹高千尺,根植厚土。厚積薄發,長春城市傳統文化將在傳承歷史血脈中熠熠生輝。(記者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