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難事咱在聯建總支上和大家伙兒共同研究,一起闖出條奔小康的大道來!”白山市江源區石人鎮榆木橋子村區域化聯建總支書記牟永錄對“眾人拾柴火焰高”有著深刻的體會。
2016年4月,石人鎮在榆木橋子村、車站村、遙林村、榮斌村開展“村級組織區域化聯建”新模式探索,由榆木橋子村黨支部書記牟永錄任總支書記,在產業項目發展上確定了“各自發力各有特色、集中發力做大做強”的思路。
“當時,剛剛完成村級黨組織換屆,榆木橋子村在農村黨建星級評定中排名靠前,我們村決定帶著周邊幾個薄弱村一起干,把各項工作抓起來,大伙兒一起脫貧致富。”牟永錄介紹道。
為構建脫貧攻堅“一盤棋”的格局,實現“先進促后進”目標,江源區以石人鎮為試點,組織基礎較好的榆木橋子村與車站、遙林兩個后進村結成聯建對子,在具體工作中摸清“聯什麼、怎麼聯”等問題,探索出以“七聯”助推脫貧攻堅的區域化聯建模式。“七聯”即干部隊伍聯抓、黨員素質聯升、困難群眾聯查、百姓工作聯做、經濟發展聯動、村內事務聯手、群眾娛樂聯誼。以“七聯”取長補短、共同促進,既提升了基層黨員干部隊伍的素質、夯實了群眾工作基礎,也發展了集體經濟、促進了項目建設,區域化聯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起到了“固本”“培源”的重要作用。
“每年年初,我們幾個村都要聯合開展黨員干部學習課,年中時舉行黨員干部交流演講會,年末時上交各村的年度工作總結等。通過這些方式,高標准要求各村黨員干部。”牟永錄說道。
在區域化聯建這一工作方法示范引領下,“互幫互助、聯建共贏”的農村基層組織在全區逐步推廣。截至目前,全區共成立聯建黨總支17個,覆蓋46個村,其中,村企聯建黨總支2個,村社聯建黨總支2個。各聯建黨總支以每月一研討、每季一互檢的方式開展“五星級黨建示范帶”創建活動,查找不足、彌補短板,互相幫助提升村黨組織的組織力。
“單枝獨木”豈能“成林”,“眾人拾柴”才能“火旺”。區域化聯建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新活力。
榮斌村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決定發展沙棘種植項目,奈何規模不大、產品種類單一,始終打不開市場,一直以來雖有收益,但利潤並不高。“現在大家都講究養生,沙棘這個東西對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隻要我們把產品規模和制作工藝提上去,一定會有市場。”說起沙棘,榮斌村村委會主任李廣先信心滿滿。可先不說資金問題,就是想流轉土地進行擴種,對榮斌村來說都不是件容易事。
“1個村的土地不夠,我們就把4個村的土地都加起來。1個村的資金不夠,我們就把4個村的資金都‘綁’在一塊花。”經過榮斌村所在榆木橋子區域黨總支班子多次考察、反復研究,最終決定以4個聯建村整合各自自然、資金資源的方式,共同經營沙棘產業,擴大發展規模。2018年6月,4村共同出資注冊成立了白山市眾合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沙棘茶、蒲公英茶等代用茶生產銷售,當年實現村均增收5萬元以上。經過考察,2019年,4村又在車站村新建廠房2000平方米,發展以沙棘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項目,形成了上下游完整的沙棘產業鏈。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車站村黨支部書記於喜春也有不少感悟。“沙棘的深加工之前都不敢想,四村聯建后,資金技術都有了保障,產業動起來了,資金活起來了,百姓的生活也跟著富起來了。”
如今,在聯建基礎上,各村立足自身發展實際,將集體項目聯辦,“強強聯手”“強弱共進”,達到“1 1>2”的效果。目前,以城牆街道七岔村、五岔村、承天順酒業為代表的村企聯建模式,砟子鎮為代表的3村全域“鏈條式”發展食用菌和中藥材種植模式,石人鎮為代表的4村聯合興辦股份制企業模式均已投產達效,區域化聯建成果顯著。
潮平岸闊風正勁,鄉村振興恰當時。江源區將持續推進區域化聯建進程,落實“以黨建引領發展,把黨建融入發展”,叫響擦亮鄉村聯建特色品牌,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跑出轉型發展“加速度”。(記者 李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