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十萬字 滿滿幫扶情——全國“最美公務員”於洋的扶貧故事

2020年12月17日08:59  來源:吉林日報
 

近日,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聯合開展“最美公務員”學習宣傳活動,在全國共推選出32名“最美公務員”,吉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綜合計劃統計處處長、駐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第一書記於洋獲此殊榮。

於洋是從吉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派駐蛟河市海青村的,一晃快5年了。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到他身上的變化——頭發少了,膚色黑了,沒有以前帥了。這個從警校畢業的漢子坦言,身體也不如以前了。但看到海青村的變化,他說:“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15個村集體項目和扶貧項目相繼上馬,村集體收入從0元增加到50萬元,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1萬多元……這些都是第一書記於洋寫在駐村工作日記裡的事。近5年時間,他寫下超10萬字的日記,字裡行間都浸透著他為海青村脫貧和發展所付出的心血。

8大本16開的日記,每一頁都寫得密密麻麻。“這裡有我的感受、村情,有我每天‘怎麼想’‘怎麼干’,還有當天發生的事……”

寫日記是於洋雷打不動的習慣,他的駐村日記是從2016年3月15日寫起的。日記上清楚地記著,他剛到村裡那會兒,連個像樣的村部都沒有。開個黨員大會,28名黨員隻來了十幾個,來的還都嫌村部又破又冷又窄。

於洋想,既然這樣,那“頭三腳”就先從建新村部開始,也好聚攏人心,解決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

村部選址,他找了好幾處﹔怎麼個建法,他絞盡腦汁想了不少招兒。施工干了3個月,每天什麼時候收工,他就什麼時候走,還給當天幫工的村民發工錢。最終,不但建了224平方米標准化村部,還建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 

海青村耕地少,產量低。於洋找街道黨委、包保部門研究,再征求村民意見,決定發展山黑豬養殖,由村裡協調資金建養豬場,由養殖大戶負責日常經營管理。隨后,村裡又陸續上了光伏發電、木耳種植和黏玉米種植等項目。

“我最初來的時候,貧困戶每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今年達到了1.4萬元。”於洋對記者說。村裡按有勞動能力和弱勞動能力來區分貧困戶。村裡除了對貧困戶實行產業項目分紅,還通過五星創建、公益崗位,安排有勞動能力的人務工,鼓勵和扶持開展家庭養殖、種植,激勵大家多干多得﹔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政策兜底、臨時救助、生活補助等,完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不到5年時間,海青村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依托旅游資源的雙廟屯民宿三期工程也在建設中。這些事在於洋駐村日記裡,不過是隻言片語,但讓村民劉錫英說起來,那就成了代表全村人心聲的順口溜:“我們村裡風光光,蓋村部,修操場,貧困戶一年給錢好幾張。自來水,清亮亮,安坐便,修茅房,路邊安上垃圾箱,路燈照得明晃晃。我們還有養豬場,馬上咱就奔小康。這些事情誰做的?第一書記是於洋,是於洋!”(記者 李婷 姜岸鬆)

(責編:李洋、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