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聚焦吉林撫鬆:抓特色產業 創綠色品牌

本報記者  岳富榮  祝大偉

2020年12月1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夏天,滿目青翠﹔冬季,林海雪原。地處長白山腹地的吉林省白山市撫鬆縣生態優良,群山之間河流縱橫,森林覆蓋率達86.7%。近年來,撫鬆縣依托綠色資源進行產業轉型,以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以人參為主的醫藥健康業和以礦泉水為主的綠色食品業已成為縣域支柱產業。

  種參之變:讓綠水青山保值增值

  “現在有機肥、生物藥、生物菌劑等搭配使用,農藥用量減了一半。”東崗鎮東崗村村民李振川種了30多年人參,如今換了新種法——請當地一家植保科技公司解決農藥殘留問題,“環境好了人參才好,才能開創綠色品牌。”

  去年以來,撫鬆縣實施農藥化肥“雙減半”行動,推廣高效、低毒、低農殘農藥,加大新型肥料補貼覆蓋,這兩年全縣化肥農藥用量比往年下降50%以上。

  “守住綠色底線,才能談綠色發展。”白山市生態環境局撫鬆縣分局局長李振中說,農藥化肥“雙減半”是生態修復的一個突破口。

  “以前是毀林種參,現在是林下播種,回歸野山參自然生長的狀態。”52歲的徐懷友在撫鬆經營著80多公頃的林下參基地,林下參價格遠超農田參,還能保護森林資源。

  種參方式的轉變背后,是撫鬆縣讓綠水青山保值增值的努力。撫鬆將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等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管控,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近年來,撫鬆縣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40多天,完成大蒲春河水源地保護區退耕和生態移民,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去年,全縣植樹造林2313畝,森林撫育5000畝,林業總產值近80億元。

  點綠成金:特色產業跑出加速度

  鄰近長白山景區的漫江鎮前進村風景秀美。村裡開發旅游,建起一排排別致的木屋客棧,屋外燈籠高挂,屋裡溫暖舒適,東北農村大炕和現代化設施融為一體。

  “山還是那山,樹還是那樹,村子變得更美了。”村民毛建鳳過去在外打工,如今是一名客棧服務員,月工資3000多元,家裡的農房換成鎮上70多平方米的樓房,“孩子上學方便,父母生活也舒坦。”

  近年來,撫鬆縣形成總投資超800億元的生態度假產業集群,去年旅游收入達27.1億元。眼下,全縣冰雪旅游項目陸續啟動,前進村旅游也十分紅火。“從網絡預定情況看,今年冬天民俗客棧爆滿。”一家度假區的營銷負責人李曉玉介紹。

  近3年來,撫鬆縣冰雪旅游接待突破126萬人次,收入達26.8億元,佔總體旅游收入的27%,冰雪“冷資源”變成了“熱產業”。

  在撫鬆,以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以人參為主的醫藥健康業和以礦泉水為主的綠色食品業正在加快發展。

  當地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丁金剛介紹,企業從事人參深加工,已研發30多種產品,年產值從前幾年的300多萬元增長到6000多萬元。目前,撫鬆縣年產人參佔全國人參產量的38%,人參從業人數超20萬,人參種植加工企業與業戶達1300多戶,開發出飲品、保健品、化妝品、藥品等300余種產品。

  惠民富民:共享生態紅利樂農家

  正值旅游旺季,漫江鎮錦江木屋村鄒吉友家的農家樂游客不斷。“人多的時候,一天得招待200桌。”鄒吉友說。

  錦江木屋村有著“長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之譽,加之緊鄰大型旅游度假區,被開發成為一處鄉村民俗旅游景點。

  鄒吉友在全縣第一個成立旅游合作社,搞起了農家樂。合作社一年收入30多萬元,還帶動了村民增收。鄒吉友還在村邊承包了30多畝林地,種植林下參,向游客提供挖參體驗服務,“挖出來的參,游客都直接買走了。”

  以大型旅游度假區等龍頭為引領,撫鬆縣形成了以點連線、以線成面的全域式旅游發展格局﹔依托優勢產業資源,撫鬆著力建設10個特色小鎮、百家精品農庄、千家旅游客棧……撫鬆旅游業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萬余個,帶動1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北崗鎮蒲春河村依托蒲春河小漿果產業園建設精品農庄,村民鄔彥明把自家9畝地租給了產業園種植藍莓。“今年光在產業園務工就掙了8000多元。”鄔彥明說。

  “再過幾年,咱們白山通了高鐵,交通就更方便了。我們要提前謀劃,依靠好生態和特色產業,讓大伙吃好旅游飯。”蒲春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則華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4日 04 版)

(責編:李洋、王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