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安穿境而過的嫩江,蜿蜒向前,寬廣平靜,千百年來滋養著這片沃土,更見証了兩岸鄉村從貧窮走向振興。
這裡,一幅幅鄉村振興圖景生動鮮活:金色的稻田裡稻浪滾滾,條條大路通向遠方,光伏扶貧電站熠熠發光,棚舍庭院裡生機勃勃,村子裡文化設施齊備,扶貧車間生產熱火朝天,村民臉上笑容洋溢……
幾年來,大安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全力奪取脫貧攻堅最終勝利的同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抓好鄉村環境整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力促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農村正蓬勃興起。
擺脫貧困,筑牢鄉村振興基礎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貧困群眾如期脫貧是“生活富裕”的前提。今年4月11日,省政府發布公告,大安市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截至11月,大安市貧困發生率降至零。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無疑給大安市實施鄉村振興增強了信心。
嚴格落實教育、醫療、低保、住房等相關政策要求,確保每一個貧困人口不因貧輟學、因病返貧,充分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讓貧困群眾輸在鄉村振興的起跑線上﹔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依托特色優勢產業,鼓勵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貧困村打造“一村一品”,堅持長中短結合,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鼓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依托家庭農場、專合社、龍頭企業實現靈活居家就業﹔拓寬就業渠道,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就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有穩定的就業……一系列務實、可行的措施讓大安市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了無縫對接。
統計數據顯示,脫貧攻堅以來,大安市發展庭院經濟扶貧戶數為24295戶,戶均年可增收1300元以上。發展養殖業扶貧戶數7621戶,發放畜禽85.9萬(頭、隻、匹),戶均年可增收2000元以上。全市223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戶均年增收400元。全市共裝機光伏扶貧電站16.33萬千瓦,帶戶14260戶,每戶分紅400元至3000元。在安廣鎮、叉干鎮、大崗子鎮、舍力鎮、太山鎮、新平安鎮、龍沼鎮建設7家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增收。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帶動貧困戶6674戶。全市現有產業指導員466名,指導與服務貧困戶1.98萬戶,達到行政村全覆蓋、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覆蓋。這些都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建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繼續實施好產業扶貧政策和產業布局規劃,建立低收入人群可長期受益的利益鏈接機制﹔強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保障,提高教育質量,完善醫療體系等舉措全力消除脫貧不穩定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致貧兩種風險,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做強“主業”,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大安市在尊重農業農村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符合政策規定的前提下,緊密結合大安實際,突出大安特色,通過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升產業的附加值,高標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農業連年豐收。今年,大安市203萬畝耕地再獲豐收,連續5年糧食產量20億斤以上﹔全市現有標准化棚膜園區55個,大棚保有量2.37萬棟,棚膜面積30萬畝,特色經濟作物面積32.2萬畝﹔完成了玉米、水稻、棚膜蔬菜瓜果、特色種植生產區劃定工作﹔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5.4萬畝。
畜牧業穩步增長。全力打造的“六大養殖基地”和“五條牧業經濟帶”,為大安畜牧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全市新(改、擴)建84個標准化養殖場(小區)、發展規模養殖戶1500戶,全市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0%以上。截至2019年末全市畜禽飼養量達到661.7萬(頭、匹、隻),肉、蛋、奶產量達到3.2萬噸、0.85萬噸、0.27萬噸。
水產養殖量質“雙增”。全市水產品養殖面積超過3萬公頃,水產品產量超過1萬噸,推廣稻田綜合種養養殖4.3萬畝,養殖鯽魚5000畝。
農牧業產業化進程明顯提速。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安大牧業1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戶,白城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4戶。現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証企業19個,綠色食品認証企業6家,認証產品19個,億龍葵花、先達食品等9家企業認証了有機食品,全國綠色食品水稻基地1個,面積10萬畝。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面積24.5萬畝。認定了“大安花生”為白城市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區域公用品牌“大安黃菇娘”和大安市裕豐糧貿有限公司的“嫩江古河稻牌大米”、大安市先達食品有限公司的“年香玉牌黏玉米”、大安市安大牧業有限公司的“AD”牌雞產品等3個農產品品牌被評為白城首屆農牧業名片價值品牌。牧原200萬頭生豬養殖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白羽肉雞全自動化養殖基地建設項目已生產運行,大北農200萬頭生豬養殖一體化項目一場、金隆豐(華西希望)養豬項目一期2020年底完工並投入生產,狐貉養殖與循環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已完成規劃設計。
聚焦生態,探索永續農業發展之路
在種植業上,大安市建立了高效低毒示范區和有機肥示范區。五年來,累計推廣應用《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農區統一滅鼠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玉米高產(超高產)系列玉米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集成與示范”》《水稻稻瘟病飛防作業》項目490.1萬畝,增施有機肥20萬噸﹔完成土壤肥料試驗208個,實現了農藥、化肥使用量的負增長﹔累計對全市農作物病虫害發生情況監測面積達1530萬畝次﹔按時完成了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種植業源普查工作。
在畜禽養殖業上,大安市下發了《大安市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在服務和指導過程中,累計下達“三單”35份。全國第二次畜禽、水產養殖業污染源普查檔案建立、信息數據審核匯總、編制質量核查與評估報告工作已基本結束。目前,全市雲平台70家規模養殖場配套了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設施,按現行規模養殖場數量,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為80%,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為80%,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100%。
在水產養殖上,2016年至今,大安市累計向嫩江投放烏蘇裡擬鲿、黃顙、鱖魚、草魚、鳙魚等相關名貴魚種300余萬尾,進一步優化嫩江水域生態環境,改善漁業種群結構,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
改善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盛夏時節,漫步在大安市紅崗子鄉南崗子村,整潔亮麗的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寬闊平整的水泥路直通農家院落,路旁的庭院柵欄整齊劃一,家家是紅頂白牆的磚瓦房,戶戶門前花草點綴、綠樹成蔭,讓人從心底裡感受到農家生活的溫馨和愜意。
通過加快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大安市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觀。
大安市堅持把規劃作為建設的基礎和綱領,印發了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各類文件,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各鄉鎮、村依據《大安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管理辦法》《大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庄清潔行動夏秋戰役指導意見》等文件,制定了環境衛生管護制度、管理辦法、村規民約和門前三包等相關規章制度,設立舉報電話和舉報箱。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清理垃圾141.67萬立方米、溝渠226.54萬延長米、柴草垛4.23萬個、糞堆9.26萬立方米,清理院落6.76萬個,清理道路1.21萬公裡,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大安市在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中堅持建管並重,將原來的集中整治固化為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實施規范管理,強化督查考核,落實獎懲機制,盡力破除“治理——反彈——再治理”的怪圈,確保各項設施長期發揮作用,讓農民群眾長期受益。
大安市安廣鎮實行了購買服務制,建立“大環衛”。全鎮9個村全部實行了環境衛生治理購買服務,勝利、向前、愛國、永興等4個村由鎮環衛大隊負責,實行“日產日清”,其他5個村由大安市龍泰公司負責,定期實行清理轉運,既節約了運營成本,又能“統一組織、統一推進、統一標准”,確保全鎮整治效果長期保持。
大安市各鄉鎮把村屯環境作為脫貧攻堅的必要條件,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實行黨委負責制,明確“責任人”。成立由黨委書記、鎮長為雙組長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強調黨委主責、黨政同責,確定專人負責,把農村環境整治當做2019年脫貧攻堅重要工作內容。實行網格管理制,劃分“分擔區”,責任網格化。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責任分擔到人頭,任務落實到“胡同”。將村屯環境整治工作納入重要工作內容,實行定期督查,定期通報,獎優罰劣。各鄉鎮統一制定《村規民約》,將村屯環境維護納入其中主要內容,用村規管理村民、用物質激勵村民,用星級評定鼓勵全民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全民保護村容村貌。(記者戈馳川 張磊 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