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在傳承中不斷壯大

2020年11月13日09:50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民間藝術在傳承中不斷壯大

  東豐農民畫

  呂延春創作作品《有余圖》

  火熱民博會 (本欄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展位前人頭攢動,民間藝術品琳琅滿目,這是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13屆長春民博會留給人們的印象。吉林省很多民間藝術通過這一載體走入尋常百姓家,走向市場。18年13屆,從民博會發展足跡窺見近年來吉林省民間藝術蓬勃發展之一斑。如今,民間藝術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化趨勢越發顯著,成為吉林省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元素。

  民博會讓民間藝術走向市場

  提起長春民博會,吉林民博會展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成全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述不盡的情感。

  自從2002年第一屆長春民博會舉辦那刻起,王成全便與民博會、民間藝術結下割舍不斷的緣分。當年,他只是輔助辦展,在那之前,他對民間藝術了解並不多。當他在展會上看到東豐農民畫,雕刻精致的鬆花石硯,惟妙惟肖的浪木根雕、剪紙、刀畫等來自吉林省各地的民間藝術品,以及象帽舞、長鼓舞等精彩文藝演出,內心為之一震。這時他才意識到民間藝術博大精深,也是從那時起,他愛上了民間藝術,決意為其發展盡份綿薄之力。這一想法隨著民博會一屆接著一屆舉辦,越發強烈,他的身份也由最初的辦展配角轉變為自己辦展的主角。時至今日,辦好每一屆展會成為王成全最大的心願。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他的不斷努力下,民博會由最初的省內展會演變成國際性文化盛會,先后榮獲“全國知名品牌展會”“中國會展經濟產業貢獻獎”“政府主導型展會百強”等殊榮,已成為“中國十大最具發展潛力展會”和“中國十大優秀特色展會”。隨著民博會的壯大,我省各地民間藝術也借助這一載體,名聲遠播。

  “2002年第一屆長春民博會,創造了歷屆民博會逛展人數之最,單日達15萬人次,在長江路、歐亞賣場、會展中心都辦過展會,甚至還在延邊、遼寧等地辦過分會場……第10屆長春民博會銷售2.6億元,11屆2.3億元,12屆3億元,13屆2.2億元。”回憶民博會,王成全如數家珍。他說,在歷屆民博會銷售總額中,民間藝術品佔比三分之一。可以說,民博會給民間藝術品搭建了一個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銷售平台。每屆展會都會舉辦多場民間藝術表演,像延邊象帽舞、長鼓舞等表演類民間藝術因此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也是民間藝術對外展示的平台。

  歷時近20年的發展積澱,民博會形成了自有品牌,這種品牌效應對促進民間藝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王成全的辦公室,擺挂著多種省內民間藝術品,不僅如此,他還專門拿出屋子用於收藏。對民間藝術的愛好和民博會的執著,把展會不停辦下去、助力民間藝術發展,已經成為王成全骨子裡一種內在動力和精神追求。

  民間藝術產業化在傳承中發展

  “東豐農民畫具有拙朴童稚的構圖形式,色彩濃烈、造型夸張。”東豐縣農民畫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呂延春說,“早期主要反映關東民俗、衣食住行等方面,現在的題材以反映時代主旋律為主,成為展示東豐形象的亮麗名片和文化品牌。”

  回憶農民畫發展歷程,身為呂氏農民畫傳承人的呂延春深有感觸地說,民間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傳承精神的延續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呂延春介紹,東豐農民畫最早源自李氏、呂氏、劉氏家族祖傳畫藝、木雕、剪紙、枕頭頂、壁畫、版畫、彩棚畫、玻璃畫、毛草紙畫等民間美術,逐漸演變成獨具民間色彩的繪畫形式。上世紀70年代初,東豐縣秀水(現為南屯基鎮)出現了農民繪畫小組,后有120多名農民開始創作繪畫作品,農民畫才得以興起。如今農民畫經歷4代畫家的傳承和延續,可謂風生水起。為推動農民畫產業化發展,東豐縣出台多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同時,在全縣中小學第二課堂設農民畫課程,為農民畫事業培養后備人才。如今,全縣農民畫創作隊伍達上萬人。

  近年來,東豐縣不斷完善“自、聯、展、貿、推”的“五位一體”營銷手段,健全了農民畫營銷中介體系,實現了由單純藝術創作向市場化、產業化之路的跨越發展和重大突破。同時,也強化了農民畫衍生品的研發,將農民畫元素植入絲巾、文化衫、卷軸、裝飾裝修生活用品、旅游紀念品等各個領域,拓寬了農民畫產業發展渠道,形成政府扶持、公司運營、市場運作的經營模式,產業收入逐年上升。

  說起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67歲的郝榮田可謂是浪木根藝的見証者。他從小跟父親學習木工技藝,在參加吉林市鬆花湖浪木藝術研究會舉辦的活動時接觸到了根雕。從那之后,他開始了自己的根雕生涯,在他眼裡這是一門“七分自然三分雕琢”藝術。功夫不負有心人。根雕技藝嫻熟精湛的他,10多年前便開始產業化發展,如今不僅有根雕工作室和根藝展示大廳,還有自己的運營公司。他說,浪木藝術在吉林市早就形成產業化,吉林市曾舉辦國際性展會,吉林市鬆花湖浪木藝術研究會有數百人,分布在吉林市各地,像他這樣公司化運營的也不少。

  從事鬆花石雕刻的崔小華是河北保定人,2008年來到我省,在白山市江源區雕刻鬆花石硯。他說:“10余年間,感受到鬆花石產業發展速度太快,在江源區不僅有長白山鬆花石博物館而且還在打造‘中國鬆花石小鎮’,鬆花石產業快速發展帶動鬆花石雕刻藝術產業化,雕刻藝術應用也不隻原來的硯台,還有擺件、茶具等,這方面的藝人也匯聚而來,雕刻藝術在這裡得到充分展現和傳承。”

  豐富載體構筑蓬勃發展基石

  “截至今年9月,我們有省級會員1000多人,其中2019年新加入的省級會員有170余人,今年又有很多人加入……”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蘇麗萍說,這些人僅僅是吉林省從事民間藝術的工作者中一部分。但從數字變化可以看出,近年來吉林省從事民間藝術的人數在逐年增多。

  曾經鮮為人知的民間藝術,如今從業者眾多。究其原因,不可否認的是因載體不斷豐富使民間藝術不斷壯大,由最初的“巷子之酒”到如今的香飄萬裡。

  蘇麗萍告訴記者,近年來,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展示吉林省優秀民間藝術,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多彩民藝惠民”“民間文藝進社區”“民間文藝志願者送文化下基層”等活動。此外還組織民間文藝家積極參加全省文化惠民以及全國性民間文藝展覽和評獎等活動,搭建民間藝術成果薈萃的展台,民間藝術新人、新品、新技展示的舞台,為民間藝術發展營造濃厚氛圍。

  “2017年在江西省萬安縣舉辦的‘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展中,吉林省有56幅作品入展﹔2018年,組織民間文藝家參加第三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路小希、姜淑艷等5名藝術家在展會上獲得金獎﹔由協會推薦的李燕作品《臥底魚》被評為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回憶起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參與活動取得的成績,蘇麗萍娓娓道來。她說,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通過組織參加各種活動,擴大吉林省民間文藝家的知名度和視野,帶動和助推民間藝術發展。

  為了培植民間藝術發展土壤,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民間文藝家走進農村、社區進行民間工藝現場教學,並推薦利省民間藝術家參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文藝培訓,通過這些方式培養從業人才並提高民間藝術的認知度。不僅如此,該協會還參與編纂《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傳說·吉林卷(一)》《中國民間工藝集成·吉林卷》等出版項目,為挖掘和保護吉林省民間藝術、豐富民間藝術品類奠定基礎。

  樹高千尺,根植厚土。吉林省豐厚的地域文化與資源,孕育出種類眾多的民間藝術,像剪紙、刀畫、農民畫、根雕、鬆花石雕刻等民間藝術在政府的推動下和幾代藝人的傳承中壯大起來,走上品牌化、產業化道路,踏上產業化鏈條式發展快車。

(責編:王海躍、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