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白山市渾江區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記事

2020年10月30日09:52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近兩年來,白山市渾江區充分激發干群熱情,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任務,讓鄉村美麗清潔宜居,從而提升廣大農村群眾的幸福指數。

從“單打獨斗”到“資源整合”,突出規劃引領,堅持高位推進

金秋時節,走進渾江區三道溝鎮二道溝村,村容清潔整齊,五味子、紅辣椒、紅菇娘如串串瑪瑙,分外耀眼,村民臉上綻放出幸福的笑容。走進村民譚東的家中,太陽能衛浴、節能爐灶、環保地熱、室內沖水衛生廁所,讓這個農村小家庭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在王祥書記的帶領下,我們的生活好了,道修上了,不像以前都是‘睛天灰、雨天泥’,環境好了,心情也格外好。”在譚東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渾江區堅持三級書記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制,形成“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注重理念創新,實現從會議部署到現場調度轉變,從典型示范到全域推進轉變。按照“一次規劃、分類指導、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的原則,編制了《渾江區村庄發展規劃(2019-2035)》《白山市渾江區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通過精心安排部署,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整合各類資源,以愛國衛生運動為契機,深入開展“六清一改”村庄清潔行動。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核實施辦法,確定整治標准,明確整治重點,力求整治工作任務可量化、有標准、能檢驗。

從“臟亂差”到“潔淨美”,突出問題導向,狠抓清理整治

秋收高潮剛過,六道江鎮橫道村黨支部書記張成就帶領村民對全村開展新一輪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全面整治村主干道、河道、垃圾池、主路居民居住區域周邊。“每戶老少爺們們,都要管好自己的片。”張成正在安排工作任務,“村主干道、河道、垃圾池由我、老趙、小張分別帶領一組,整治小分隊出發!”在開展整治活動的同時,橫道村志願服務隊也開始入戶宣傳,向村民發放宣傳單,在宣傳欄張貼海報,在道路兩側懸挂條幅。向村民宣傳保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意義,要求村民愛護公共環境衛生,不要亂扔垃圾,鞏固衛生整治成果。

渾江區聚焦農民群眾最關心的“臟亂差”問題,大力開展整治活動。堅持以治“臟”為重點。全面清除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徹底清理大街小巷“三小五堆”,實行“村收集-鎮轉運-區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做到定點收集、定點傾倒、定時清運、集中處理。截至目前,共出動3127車次,動員干部群眾5300余人,整治“三小五堆”176處,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7991噸,牲畜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物833噸。堅持以治“亂”為重點。對所有涉及到亂搭亂建的區域採取聯合執法,徹底拆除亂搭亂建80處,清理公共場所211處,清理整治農戶庭院3448個。堅持以治“污”為重點。清理河道39公裡,邊溝169公裡。堅持以突出“綠”為重點。新植樹木14000棵,花類15000株,新增綠化面積約130畝。堅持以“提升”為重點。在55個行政村全部達到“達標村”前提下,再創建“標兵村”3個,“示范村”8個,創建省級美麗鄉村1個。新增美麗庭院240個,干淨人家600戶。

從“站著看”到“主動干”,突出鞏固提升,完善長效機制

在已經摘帽脫貧的省級貧困村七道江鎮旱溝村,人居環境整治有了“新辦法”,建立了“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愛心超市”獎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改變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結合脫貧攻堅戰,建設美麗宜居環境奠定堅實基礎。

“愛心超市”設置專職服務人員,負責物品兌換和登記,並收集困難群眾服務需求,根據群眾需求和季節變化,安排補貨調貨。村民們可通過參加“美麗庭院、干淨人家”創建、“和諧家庭”創建、志願服務活動、脫貧攻堅活動積攢積分,再用積分兌換“愛心超市”裡的生活用品。幫助村民改變了思想,積極打掃衛生,改善生活環境。

為保障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落到實處,渾江區建立健全了區鎮村三級巡查體系,區級層面,採取不定期抽查方式進行巡查﹔鄉鎮層面,對轄區范圍內進行周巡查﹔村級層面,每天進行日巡查,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長效化。同時建立微信群,將現場圖片、視頻隨時發至各級微信工作群,晒“成績”、晾“不足”。開設監督舉報電話,隨時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納入全區目標責任考核,建立責任目標考核考評體系,細化量化考核指標,實行督查暗訪、通報、考核、排名,以目標考核促工作責任落實。根據考核結果,2019年對各村整治工作進行排名分檔,對前三個檔次行政村分別給予10萬元、8萬元、5萬元獎勵,共獎補資金245萬元。今年將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全力保障環境整治資金需求,有效形成了正向激勵機制。

建立日常宣傳機制。堅持宣傳引導與改“不良”習慣同步。通過條幅、電視、微信、村部廣播等平台,宣傳教育和引導,促進農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積極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有效激發了群眾主動參與村庄清潔行動的內生動力,實現從“站著看”到“主動干”的轉變。(王立 記者王春寶)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