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滿水電站永慶魚道魚類增殖放流站。(記者王 丹攝)
豐滿水電站永慶魚道。(記者王 丹攝)
金秋時節,層林盡染,坐落在美麗的鬆花江畔的豐滿水電站,也被染上了秋的顏色,靜雅、祥和,別有一番風味。
9月24日,豐滿水電站下游永慶魚道工地人頭攢動。由中國電建水電一局承建的國內首個嚴寒地區仿生態魚道——吉林豐滿永慶魚道正在進行的魚類增殖放流,打通了鬆花江魚類洄游的“生命通道”。
3年來,水電一局永慶魚道項目部和魚類增殖站全體建設者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以最大的責任心辛苦奮戰,演繹了一部精彩“三步曲”。
第一步
實力保障 使命使然
吉林豐滿水電站曾作為“亞洲第一大型水電工程”和我國最早建成的大型水電站而聞名中外,它是中國水電滄桑巨變發展史的一個縮影,被譽為“中國水電之母”。
但由於水電站的先天性缺陷,雖經多次續建、改造、擴建,水電站一直在不斷地加固與維護補強中運行,但問題始終未能徹底根除,大壩的安全指標已不能滿足國家的規范要求,對下游的生產生活安全產生了威脅。
2010年2月,豐滿大壩按重建方案進行全面治理。在原豐滿水電站大壩下游120米新建一座大壩,工程建設不改變原水庫主要特征水位,維持原有建設任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環境保護、水產養殖和旅游等綜合利用效益。但水電站的建設將河流截斷,導致洄游魚類無法正常洄游完成繁殖,同時也截斷了上下游魚類的聯系。
為恢復工程上下游魚類洄游或基因交流通道,最大限度保護漁業生態,國網新源豐滿重建工程在豐滿永慶和豐滿大壩修建了兩級魚道——豐滿水電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永慶反調節水庫左岸魚道、魚類放流站土建及金屬結構安裝工程。
第二步
攔路猛禽 逐一攻克
眾所周知,東北有著漫長的冬休期,其中最寒冷時期,更是被貼切地形容為“三九四九棒打不走”,每天平均氣溫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
白雪覆蓋的廣袤土地上一片寂寥。而水電一局永慶魚道的建設者,不顧北風呼嘯、冰天雪地,在建筑工地上裹著厚厚的大衣,戴著防寒帽,全副武裝隻露出一雙眼睛,像是一隻隻企鵝拖著笨拙的身體穿梭在白茫茫的工地中。
“像這樣的攔路虎,我們是早有准備的,別忘了我們可是‘東北虎’,對付它不在話下。”水電一局豐滿永慶魚道項目常務副經理於博這樣給工作人員打氣。
於是工人們在嚴寒氣候條件下進行圍堰上游土石方開挖、防滲牆以及高噴板牆等施工作業,拋去管理和技術難題不說,現場施工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天剛蒙蒙亮,項目部雷打不動的“安全早班會”已經開始。“無論天氣如何,困難再大,我們也一定要確保各項施工任務的按期完成,要確保施工安全和人員安全。”這樣的叮囑大家已經熟記於心。為了保証高噴板牆工程安全進行,項目部組織精兵強將投入到施工生產中,召集技術人員研究制定了《冬季施工保溫措施》,結合倒排工期實際要求,將每一項細項工作落實到位。過程中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帶頭表率作用,將全體員工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打好冬季施工戰役。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項目部充分運用智慧和科技手段進行“巧取”。為了保証冬季正常施工,項目部在上游圍堰搭設了寬5米、頂拱高4.5米、長550米的保溫暖棚,暖棚內溫度保持在0攝氏度以上,為高噴灌漿施工及其他作業筑起了一道溫暖屏障。
高噴灌漿施工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低溫下水泥漿液的制備、輸送。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証冬季施工質量和進度,使設備能在低溫下正常運轉,項目部採取防寒措施,對臨時制漿站、制漿站與高噴機之間的輸漿管路、高噴機噴射管頂部接頭至地面的輸漿管路均採用了保溫措施。同時實行三班運轉制度,增加對施工人員的勞動保護力度。
“冬老虎”在這群充滿智慧又無比堅韌的建設者面前不堪一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既定施工節點目標。然而,攔路虎可不會輕易罷休。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來。項目經歷了一個月的停工,之后又進入了嚴格的防疫 復工階段,施工生產受到極大影響。這可急壞了項目上下的建設工人,大家都主動聯系負責人,希望能夠早日回歸工作崗位,爭取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復工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沒有一個人提出休假,大家都想多干點,把因為疫情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於博說。
除了冬季施工和疫情突襲,項目部在短短3年時間,完成了科技攻堅、搶工期保節點、創優質工程、建文明工地等。這群平均年齡隻有35歲的44人項目團隊,用實際行動打了一場漂亮仗,讓人們看到了電建人身上不屈的、堅韌的精神品質。
第三步
匠心筑夢 完美收官
2020年7月,隨著豐滿永慶魚道反調節水庫生態泄水閘、仿生態流道進出口閘門的提起,魚道開始進行試運行階段。
“快看,有條小魚吸附在了咱們觀察窗玻璃上。”
“這可是生物活化石——七腮鰻!”
“那真是太好了!感覺離勝利又近了一步。”
這是在閘門提起當天發生的一段對話。
“在試運行期間,經過技術人員認真討論研究並結合水位情況,調整魚道進出口閘門開度,仿生態流道獲得了良好的水流流態,豐滿魚道開始逐漸形成‘生態誘魚’水流,且出現越來越多的魚類上溯現象。”水電一局豐滿永慶魚道項目總工程師曲凱介紹。
9月24日,在永慶魚類增殖站,110萬尾細鱗鲑、懷頭鯰、黑龍江茴魚、江鱈、烏蘇擬鲿、長春鳊等珍貴的魚苗緩緩游進鬆花江內。曾經因為水電站的建設,阻斷了上下游魚類聯系,導致洄游魚類無法正常洄游繁殖,隨著永慶仿生態魚道投入運行,這些洄游魚類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
接下來,這裡還會有更多的珍貴魚苗,它們將經過精細科學的魚類養殖工藝培育后,沿著這條487.2米長的仿生態魚道洄游到豐滿壩下,再通過豐滿大壩魚道、集魚系統和升魚機穿過豐滿大壩進入鬆花湖,從而恢復鬆花江魚類種群的多樣性。
魚兒可以在全程智能化管理的過魚設施幫助下,“翻越”百米高壩實現洄游,如此“魚性化”的綠色通道,也意味著中斷近80年的鬆花江魚類洄游通道再次暢通。(粟麗 莫玲 記者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