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粘貼羽毛,彩繪鳥身,再與精挑細選的樹根、樹皮組裝到一起,一隻栩栩如生的工藝鳥就在唐曉紅靈巧的雙手下躍然眼前。
在九台區善滿家園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工作半年多,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唐曉紅靠自己的雙手賺到了人生的第一筆錢,從寡言自卑到變得樂觀自信。“開始來的時候,我話也不敢說,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基地的志願者老師教我們各種技能,還經常開展心理疏導。現在,我每個月最少能掙一千七八百元,多的時候能有三四千元,靠自己的勞動賺錢,不看別人臉色,也給家人減輕了負擔。”唐曉紅激動地說。
“活出個樣兒來!”這是從事志願服務30年、善滿家園創辦人胡艷蘋,對她收養、幫扶的每一位殘障人寄予的期望。作為九台區文明實踐先鋒、扶貧助殘志願服務的“領頭雁”,她努力幫殘障人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自食其力。“善滿家園的發展,源於政府和志願者的支持,這裡每一天都有志願者。”胡艷蘋說,志願服務讓殘障人學會了生活技能,學會了音樂體育,學會了自信自立,讓生命有尊嚴。
志願服務“幫”,幫出了黨群同心、結對共建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在九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領”“幫”“引”“帶”“聚”“融”“推”“享”八字工作法中,他們突出志願服務“幫”的作用,抓住與群眾接觸最頻繁、最緊密、最直接的重點行業,整合仁愛、援通、微光、道德傳承等影響力大的社會志願團隊,成立區志願服務聯合會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統領全區5萬多名志願者、448支志願服務隊。通過黨建統領、網格管理、考核激勵,調動廣大志願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文明實踐提供動力源泉。
“我們走進村屯,邀請老支書講村史,跟村民交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7月3日,在九台區波泥河街道錦繡村的小廣場上,文化志願者趙霞正頂著熱浪聽村裡的老支書給村民和文化志願者講村史。做文化志願者兩年多,她和伙伴們堅持把區級文化資源下沉,幫助各村打造特色文化,提升鄉村文化內涵。
在文明實踐工作中,九台區通過上級部門安排、志願組織發起、文明實踐共建等方式,使優秀資源向下流動,補齊鄉村短板,解決市場條件下農村資源不足的問題。在農民中大力倡導志願服務精神,成立家園守望、信仰守望、關愛守望、鄉風守望、科學守望、健康守望等農民志願服務隊,共同實踐文明、守護和諧。
在志願服務拓寬文明實踐路徑的同時,九台區圍繞“誰來實踐”的問題,明確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通過中心、所、站三級農民骨干培訓,實施“領頭雁”工程,使2000多名基層能人在實踐中脫穎而出,逐漸“帶”群眾走向文明實踐的舞台中央。
60多本剪報、4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7月2日,90歲的老黨員梁樹昌帶著這幾年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又一次來到九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宣講。
“主要是黨的創新理論、黨的方針政策。”梁樹昌老人精神矍鑠、聲音洪亮。幾年來,他不僅自己學習,還用接地氣的“大白話”向周圍群眾宣講,把自己家打造成了“宣講廳”,將政策理論之“根”深扎在居民群眾需求的沃土上。在他的帶動下,家人、鄰居都學起了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時刻關心黨和國家的發展。
莽卡滿族鄉塔庫村自掏腰包舉辦八屆農民運動會的奚佔玉、用自家三輪車托起整個關東情劇社的李顯忠、帶領村民致富的關連影……
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一個個活躍在基層的能人,用自己的行動點亮了文明實踐之光,在他們的帶動下,群眾觀念進一步解放,創新創業能力進一步提高,基層文化越發繁榮,文明實踐煥發出活力。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志願者+鄉賢能人”如點點微光,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到九台區每一位基層群眾的身邊,凝聚起傳播思想、成就夢想的“星河”,讓文明生根,讓實踐生動。(記者孟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