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 一起“綠”裡漫步——從“拆圍透綠”看“森林城”新變化

2020年07月08日08:24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今夏 一起“綠”裡漫步

長春公園一角。(記者徐慕旗 攝)

夏日愈深,綠意漸濃。“森林城”長春再著華服,款款出場。

2016年,長春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城市綠化面積達18萬多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41%,綠地率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6平方米——“森林城”實至名歸。

為了讓綠色更和諧地融入城市生活,給百姓帶來更多幸福感,今年5月,長春市全面啟動“拆圍透綠”工作,在“森林城”持續建設過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拆圍 綠意蔓延,一步入園

休息日,家住長春市寬城區白菊路芙蓉小區的韓阿姨和兒媳帶著孩子到勝利公園玩。

這裡距離長春火車站不足2公裡,裝點了很多人對長春的初印象,也承載著本地人的美好回憶。

韓阿姨的家和勝利公園隻有一街之隔。之前,他們要繞路從南門進入,但今天不同,公園外圍原有的鐵藝柵欄已經盡數拆除,韓阿姨一家准備穿過樹林,就近進入公園。

“我覺得圍欄拆了好,周圍居民以后來公園更方便了!”韓阿姨對記者說。交談間,又有不少市民跨過尚未拆除的立柱進入公園。

鏡頭轉向兒童公園。公園始建於1933年,在漫長的歲月裡幾經破壞與重建,如今,園中百花爭妍,是人民大街沿途不可缺少的美麗風景。

本次“拆圍透綠”,兒童公園隻涉及樹勛街上幾十米的圍牆拆除。此段圍牆拆除后,公園內的部分湖面將直接與街道相鄰。據公園辦公室主任王菲介紹,“拆圍透綠”工程與公園東側的環湖路改造工程同時開展。整個工程預計在今年10月底完成。

王菲告訴記者,多年前,公園人民大街段的圍欄拆除,以綠籬代替。此后,這些綠籬時而出現缺口,都是游人為抄近路進入公園而破壞的。

“這次圍牆拆除后,這種情況可能還會發生。”王菲說,“在后續的美化工程中,我們會充分考慮游人的進出便利和安全,但也希望市民可以自覺愛護公園環境。隻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營造文明和諧的游園環境。”

建設 留下市民“用腳”選出的路

家住長春市新疆街的魏女士最近發現,文化廣場有了新變化:廣場東西兩側,沿東民主大街和西民主大街沿線幾百米的鐵藝柵欄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珍珠繡線菊、紫玉簪、孔雀草、藍花鼠尾草等花草綠植。

談到感受,魏女士簡單明了地總結了兩個字:“敞亮”。

與文化廣場相隔不遠的牡丹園和杏花村,也在5月底迅速完成了拆圍工程。

圍欄一拆,管理問題隨之浮出水面。記者在文化廣場中華路入口處看到,新栽植的紫玉簪叢已經被人踩出了一條羊腸小道,走這裡,人們可以就近進入廣場的健身器材區和公共衛生間。

長春市文化廣場綠化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徐琦告訴記者,除了文化廣場、杏花村、牡丹園外,位於東西民主大街之間的裕華園也歸該中心管理。裕華園自2007年改造完成后,開放程度很高,幾乎全部用綠籬圈圍。“這樣的開放式園區管理也為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徐琦說。

記者沿著裕華園外圍沿線走了一圈,發現在居民區較為密集的路段,幾乎每隔百十來米,綠籬間就會出現一條窄窄的石板路,直通公園內部。據徐琦介紹,這樣的小路多是居民自發“用腳”投票選出來的入口,中心索性順勢而為,不再補種綠植,而是鋪上了石板。

徐琦告訴記者,在文化廣場拆圍后的美化修復過程中,他們還會延續這樣的服務型管理思路,盡量給市民提供便利。

管理 公園管家們的“護園經”

“南湖公園的圍欄拆除啦!”

最近幾天,這是南湖公園過往市民最常說的一句話。大家圍觀著,議論著。這位陪伴了長春市民80余年的老朋友,正在蛻變出新面貌。

李萍是南湖公園管家站的站長。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同幾位志願者一道清理公園衛生。

6月6日,南湖公園正式開始拆除圍欄。李萍告訴記者,公園管家團隊為此特別召開了一次會議,商量今后如何更好開展志願服務,協助公園進行后續管理。

針對“拆圍”而積極行動的不隻南湖公園,還有長春公園的管家們。追本溯源,公園管家的志願服務模式,正是長春公園於2014年在全省范圍內首創的。

張淑賢是長春公園管家站的站長,退休前曾是長春公園管理科科長。在長春公園工作了20多年,張阿姨對這裡感情頗深,前幾年一退休,就立刻加入了公園管家團隊。

張阿姨告訴記者,長春公園“拆圍透綠”工作啟動后,公園管家團隊因勢而動,在原有的組織模式基礎上,又成立了3個團隊:文明督導團隊、秩序維護團隊和法律法規宣傳團隊。3個團隊各有分工,共同的目標就是確保圍欄拆除后,公園美景不變。

從最初隻有幾個人,到如今擁有固定管家500余人、流動管家2000余人,長春公園管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並得到了國家住建部、省建設廳的高度肯定,這一模式也在長春市林業和園林局下轄的各大公園中全面推廣。6年來積累的經驗讓張阿姨相信,他們的付出不僅直接換來了整潔的公園環境,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帶動更多人,直接或間接地加入護園隊伍。

共享 漫步“森林城”

無論從哪個方向深入長春,綠意都將慷慨地向你敞開懷抱:

300米見綠。楊樹挺拔、柳枝搖曳,榆樹成蔭,黑皮油鬆濃郁蒼勁……地方特色樹種高大錯落,華冠如蓋,渲染出鮮明的北國風光,更標刻著“森林城”悠久的建設歷史﹔

500米見園。勝利公園、兒童公園、牡丹園、長春公園……大小公園各有千秋,園中的郁金香、牡丹、玫瑰、芍藥等當家“花旦”次第出場,花團似錦﹔省政府、偽滿皇宮、南湖賓館、鬆苑賓館……特色庭院風格迥異,又都美不勝收。

上世紀80年代,長春率先提出“森林城”建設理念,並先后制定實施了2個10年以上的森林城市專項規劃。如今,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建設,長春形成了以街路為骨架,以園林和庭院為景點,以大樹為基礎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化體系,成為一座享譽四方的綠色城市。

“綠色是動力,宜居是目標,森林是載體,這是長春建設‘森林城’的三大特點。”長春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同志說。

遵循這樣的發展理念可以發現,“拆圍透綠”工作是“森林城”建設中的關鍵一環,也是順勢而為的一環。

截至目前,長春各大公園的圍欄拆除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后續美化工程正在進行中。對於公園圍欄拆除后的管理問題,長春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如:加強開放式公園巡視管理,做到全員保潔、全員管理,招募志願者,調動市民、游客加入到共同愛護、管理公園的行動中來﹔根據市民、游客入園需求,結合公園林區生態特點,適當增加入園林間小路,方便市民入園﹔加大宣傳力度,呼吁廣大市民、游客提升自身愛綠護綠意識等等。

記者手記:

“森林城”建設要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無論是為提升城市品位,還是為提高居民幸福指數,還“綠”於民都是大勢所趨,是建設“森林城”的題中之義。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很多聲音:有人為圍欄拆除后帶來的便利叫好,也有人擔心圍欄的消失會讓公園美景遭到破壞。

“拆圍透綠”為人民。“還綠”的意義在於“共享”,更有賴於“共建”和“共護”。這不僅考驗著管理智慧,更檢驗著市民素質。

“拆圍透綠”工作啟動以來,記者走遍了長春大大小小的公園。從公園角度,看到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的管理思路﹔從市民角度,看到愛園如家、無私奉獻的志願服務行動。這些生動的實踐,都讓“拆圍透綠”工作以及“森林城”的明天有了更多值得期待的理由。(記者徐慕旗)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