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霽,盛夏的興勝村碧空如洗,萬象更新。
清晨6點,祖大任像往常一樣,起床、洗漱,匆匆吃完早餐便走向村裡施工現場,督促工程質量和進度,開始了一天繁忙而有序的駐村扶貧工作……
41歲的祖大任是遼源市東豐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部主任,2017年4月被選派到東豐縣楊木林鎮興勝村擔任第一書記。
上任之初,村民都用懷疑的目光打量著這個“外鄉人”:從城裡來的干部能干啥,隻怕是來鍍金的,搞不好幾天就走了!
“村集體收入為零,衛生環境臟亂差,困難群眾生活沒有起色……”村民望著祖大任直搖頭。的確,全村84戶、172位貧困戶,家家都有煩心事兒。
然而,出人意料,短短幾年,興勝村人均收入比2017年增長了近一倍,更關鍵的是,貧困戶們的精氣神也不一樣了。
祖大任到底用了啥法子?
聚人心、促脫貧是上任后的首要任務。
到任第一天,祖大任便帶領黨員干部對村裡所有貧困戶進行實地走訪,了解他們生活情況和困難訴求,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一樣一樣地解決。
“大任來了,趕快進屋坐坐”看到祖大任,71歲的貧困戶郭長福熱情地迎上來,盡管老人腿腳不麻利,但精氣神十足。
郭長福因病致貧,家中3口人,走訪時祖大任發現老人腿腳不便無法行走,便主動為她提供輪椅,解決生活難題。
“這兩年,家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大任的功勞,他就像我的兒子一樣親切!”說話時,郭長福眼裡噙著淚花。
在祖大任的帶領下,村裡越來越多的黨員和“致富能手”加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4組村民都業鵬是村裡的種養殖大戶,春耕期間,主動幫助貧困戶,講授種養殖經驗,手把手帶著大家脫貧致富。
人心凝聚了,祖大任又忙著制定脫貧第二步——謀劃扶貧產業。
通過調研,祖大任發現興勝村自然環境適合生長蒲公英,但由於缺乏科學指導,沒有形成規模。為此,他積極聯系當地政府,確定蒲公英基地項目,先后流轉100畝土地發展蒲公英種植,壯大集體收入,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
“老鐵們,請看看我們的蒲公英根,泡水喝可以去火降糖……”在5組村民李巍家干淨整潔的小院裡,經常可以看到直播帶貨的場景。
39歲的李巍丈夫去世后,帶著兩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祖大任便鼓勵她種植蒲公英,然后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成品。
“在祖書記的幫助下,我一共種了20多畝蒲公英,每年純收入四五萬,飢荒沒啥了,脫貧夢也實現了,祖書記是個干實事的人啊!”說起祖大任,李巍贊不絕口。
建立農機合作社,為貧困戶購買鵝雛,發展光伏發電項目……一個個扶貧產業在興勝村遍地開花,貧困戶脫貧底氣和動力更足了。
貧困戶的難心事逐一解決,扶貧產業風生水起,祖大任又有了新的“小九九”——改善村容村貌,提振脫貧信心。
貧困戶邵貴賢至今仍記得過去秋收后賣糧難的場景。“以前村裡路不好,沒有人願意上門收購,大家四處找銷路,可算有收購商答應,條件卻是價壓得很低,村民因此愁眉不展。”
為了破解行路難問題,祖大任多方奔走,積極向遼源市國土資源局爭取資金410萬元,修建高標准農田路5.2公裡及水渠1公裡,使村裡4個小組、600余名村民受益。
有了水泥路,村民再沒為賣糧犯過難,每到玉米收獲季節,收糧的都會不請自來。
去年,祖大任協調為興勝村新建一座大橋,護坡400余延長米,新修擋水牆2處。此外,他還聯系東豐縣農電公司,為興勝村免費更換變壓器4台,更換低壓電纜2公裡﹔協調縣水利局投資165萬元,為興勝村實施安全飲水工程。
“自打小祖來到村裡,家裡一直好事連連,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來水,做夢都沒想到能在這樣舒暢的環境下生活,我也得好好努力,把日子過得活分起來。”貧困戶仇鳳英握著祖大任的手,臉上挂滿了笑容。(記者隋二龍 趙蓓蓓 來源:彩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