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四川省邛崍市:小鄉村“陶壩”探索走出鄉村發展治理新路徑

2020年06月17日15:54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一、背景與起因

大同鎮陶壩村位於四川省邛崍市西部山區,幅員面積9.13平方公裡,全村521戶1575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口729人,佔總人口的67%,佔勞動力人口的69%。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是傳統農業收入和外出經商務工收入,是一個典型的經濟較薄弱山村。在創新探索鄉村治理模式、探析鄉村振興路徑工作中,除了難以擺脫區位偏遠的掣肘外,陶壩村還面臨著眾多現實問題:一是人口空心化嚴重,大量外流的勞動力弱化了農村生產建設和鄉村治理主體,淡化了鄰裡關系,疏離了鄰裡感情﹔二是居民權力表達渠道不暢通,利益訴求表達途徑無法滿足自治需要,基層民主協商氛圍不濃厚﹔三是村級公共服務不精准,需求捕捉能力欠缺,公共服務供需信息失配,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有待提升﹔四是鄉村產業弱質化明顯,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及產品營銷水平較低,“造血”內生動力不足,邛字號農產品“金字招牌”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產品到效益的轉化銜接能力不夠。為此,陶壩村堅持發展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以保障居民自治權力為前提,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為目標,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支撐,縱深推進“互聯網+鄉村治理”新模式,推動村級公共服務、鄉村產業培育、社區多元治理等與互聯網科技交融互促,奮力打造基層參與式社區治理“陶壩樣板”。

 

二、做法與經過

(一)拓展基層黨員存在表達功能。一是創新黨員教育,確保流動黨員“不流動”。搭建線上農民夜校、“微黨校”,建立黨員學習教育資源庫,同步推送共產黨員網、四川黨建、天府先鋒、蓉城先鋒等黨建平台信息3258條,開展“學時制”學習考核,對全村15名在外流動黨員進行網絡送學,確保黨的聲音傳遞到每個“神經末梢”。二是強化兩新黨建,強化資源調配。村黨組織積極與7家農業產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兩新黨組織結對共建,切實找准聯系雙方利益聯結點,充分發揮兩新組織渠道信息優勢和市場開拓能力,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獼猴桃、佛手瓜等規模化農業、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定向開展種植技術和營銷品牌等培訓,吸引幫扶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推動鄉村生活富裕。三是細化基層協商,強化黨群交流。建立基層民主協商制度,線下依托陶壩村“群眾工作之家”搭建協商平台,堅持民情收集、協商辦理、問效評估“三步走”,最大化激發居民群眾的公共精神﹔線上建立“議事廳”及支部、社區、小組微信群等,破除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時間、空間障礙,推進村民新時代下再融合。2020年初,陶壩村通過線上“議事廳”多方籌措、優化方案,及時有效解決了主干道河溝路塌方修堡坎等問題。

(二)強化鄉村人才培育。一是強化發現儲備。充分用活邛崍市出台的鄉村振興配套政策25條、人才新政18條,實施“鳳兮歸崍”優秀農民工定向回引行動和后備干部儲備計劃,吸引在外經商的鄭小琴等5名優秀農民工回村就業創業,帶領村民積極發展陶壩村屬地電商,2019年5個村民電商初步實現20余萬元銷售收入。二是強化培訓提升。整合農技站、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資源,邀請田秀才、種養殖能人等農業專業人才入駐,線上及時提供農業技術指導、及時滿足農業生產物資需求。同時,線上開辟農民夜校、微黨校、農技咨詢等欄目,在線開展農業政策、種養技術等實用技術培訓,培育鄉村產業人才7名。三是強化扶持獎勵。建立村(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辦法及職業化薪酬體系,按照“不低於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3000元以上”標准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全面推行村干部“基本報酬+考核績效”報酬制度,鼓勵社區專職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考試和相關專業學歷教育,並落實相應職業津貼,開辟職業晉升空間,定向招錄事業人員,極大吸引人才回村參與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同步推進社區網格專業人員管理,優秀網格員作為村兩委儲備培養。以大同鎮(陶壩村屬地鎮)以例,近兩年共吸引10余名優秀本土人才回村任職。

(三)推行“互聯網+”鄉村治理。一是主動公開村級事務。通過全覆蓋開通線上“書記信箱”的方式,第一時間了解居民群眾需求,通達村情民意,解決群眾困難,及時做好政策宣傳引導﹔開設線上公示欄目,及時對黨務、村務、財務以及民生事項進行主動公開,讓外出務工的村民也能及時了解村上事務,做好社區公共事務的監督者﹔開設線上“工作日記”欄目,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兩委”干部按職能職責分工主動公開履職情況,及時答疑解惑,接受群眾監督,保障居民群眾共同參與村級管理﹔每月線上下轄發起村級管理事務例會,對村干部履職情況及本村各項工作進行民主監督、評議。二是開通線上“議事廳”。在全市271個村(社區)開通線上“議事廳”,將村級議事協商“搬上”互聯網,搭建了村裡村外和留守人員的信息和情感溝通平台。截至目前,全村在線公示村(社區)黨務、村務、財務信息4589條,通過議事廳議決落實事項4個。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發布防疫動態121條,引導村民自覺參與支持防疫工作,群眾通過“書記信箱”主動提供了重點人員、舉辦群宴等線索89條。三是助力特色產品銷售。依托優質生態自然資源稟賦,利用互聯網+,引入社會資本投向鄉村,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証保險,2018年以來該村規模流轉土地4000余畝,發展主導產業獼猴桃、柑橘等,提升鄉村產業業態﹔線上開設“邛崍市集”,設置“特色產品店鋪”“特色農產品打卡地導航地圖”等功能板塊,整合邛崍文君酒、黑豬、黑茶、獼猴桃等區域特色產品,發布“邛崍特色農產品地圖”,打通鄉村產品線上銷售渠道,推動產地向市場直供,減少鄉村產品流通環節,提升農業產業利潤空間。如大同鎮陶壩村通過“為村一起賣”對農產品佛手瓜進行宣傳,解決了原來本地銷售低價、滯銷的問題,將24萬斤佛手瓜一次性銷售到雲南,且銷售價格為原來的2倍。

(四)發揮社區治理防控優勢。一是發動村民共同筑牢社區防線。發揮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奠定的基層基礎優勢,把社區這一基本單元作為疫情防控的“主陣地”,發動黨員群眾爭當人民戰爭的“主力軍”。發動黨員干部、村民骨干等力量全力投身社區防控一線,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要求,以戶、網格為基本單元,逐戶排查、逐一登記,先后完成3輪521戶1618人全覆蓋上門走訪排查,重點鎖定家庭未見面人員、經營主體未返回人員、外來新進人員三類群體,共同筑牢社區防線。二是發動村民做好群防群治。充分激發村民“自己的家園自己守”的主人翁意識和“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建立一對一聯系和反饋制度,鎖定重點區域來(返)邛人員,共排查省外來返人員52人、境外3 人﹔加大跟蹤服務力度,實行分類管理,確保不漏一戶一人,積極線上線下招募志願者332人,發動村民自治力量,在進出村落通道設立消毒檢查卡口,實行24小時輪流值守,做好公共區域消殺等自我防控工作。三是促進村民自我服務。廣泛發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服務,聚焦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士、孕婦等群體,協商組建“八個一”服務隊(即1名鎮街班子包片同志、1名駐村干部、1名村干部、1名自治組織服務人員、1名社區醫生、1名警察、1名律師、1名心理咨詢師),輪班值守,提供物資代買、情感支持等暖心服務100余次,讓社區居民感受鄰裡關心、社區溫暖﹔發動社區干部、黨員、樓棟長、院落長、網格員、五老七賢等人員組建矛盾糾紛化解服務隊,採取線上協調、線下勸導等多種方式,對疫情防控期間出現的個別居民不理解、居家隔離引起的鄰裡糾紛等矛盾進行協商化解。

三、成效與反響

小鄉村陶壩村根植互聯網+,廣泛調動多元主體參與鄉村發展治理。

(一)擴大了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實現參與式鄉村治理,黨建是基礎,基層黨組織必須適應鄉村社會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切實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陶壩村依托互聯網,推動基層黨建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構建起精准智慧的黨建工作路徑,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提升黨的建設質量,有效調動了黨員帶動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基層黨組織積極帶領村委會、議事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等組織,主動引導村民參與村中各項事務,帶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黨組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大大增強,滲透在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夯實了村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參與式鄉村治理,群眾是主體,必須堅持“人民為中心”這一理念導向,以提升村民主體地位為最終目的。陶壩村依托互聯網,帶動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治理,激發了村民在鄉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識,村民得以更廣泛地參與到鄉村事務的公共治理中﹔同時,通過線上線下推進民主協商,讓村民的事村民自己在協商中解決,鄉村社會矛盾“源頭治理”成效初顯,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改善了鄉村治理績效。實現參與式鄉村治理,產業是關鍵。陶壩村堅持以互聯網平台為窗口,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科技發展壯大農村產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打通商品流通鏈,拓寬了市場機會,讓原本在局部網絡中沒有價值或價值較低的農產品得到價值提升,豐富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廣大群眾通過平台,自發宣傳地標文旅品牌,將賣故事、賣鄉土文化有機融入產業銷售鏈,實現產品銷售向產業營銷的變革,鄉村治理的績效得到了有效改善。經過幾年的實踐,2017年陶壩村村民的滿意度達到97%,2018年達到98%,2019年達到100%。

四、探討與評論

邛崍市從參與式發展理念的角度,以“參與”和“協商”為理論內核,在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撐下,通過社區居民的積極、主動的廣泛參與,實現社區的可持續、有益的發展,使社區成員共享發展的成果。

(一)找准鄉村需求是基礎前提。創新項目不能隻一味地求新,而是要建立在群眾需求、鄉風民俗、鄉村發展等基礎之上,不能脫離了社區、脫離了群眾而進行創新。邛崍市在推進社區發展治理中正是抓住了鄉村社區人口流出空巢化嚴重、外出務工人員聯系家鄉的渠道少、鄉村產業發展難等這一實情,引入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通過搭建互聯網平台發掘鄉村價值,為鄉村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提供載體,增加留守人員與外出人員的互動、本地產品與外界市場的互動,將群眾參與、外出務工人員、農產品外銷聯結起來,共同把脈鄉村發展與治理。

(二)多方融合共治是重要源泉。多元參與治理已經成為當前社區發展治理的重要一環,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已成為重要動員對象,但是多元主體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缺少常態有效的互動聯系機制。邛崍市改變以往大包大攬的“保姆式”觀念,找准政府、社會主體、群眾三方定位,積極搭建多元主體能暢所欲言、展示才能的平台,尋找黨員、群眾骨干、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力量作為共治伙伴,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營造多元主體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氛圍。

(三)善用社會資源是有力支撐。社區發展不能脫離了大的社會環境,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格,擁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力量,要善於借助周邊優勢,用好用活各類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邛崍市緊緊抓牢自身的基礎優勢,依托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將鄉村的人力、農產品、鄉土文化等資源串聯起來,向鄉村治理聚合,煥發鄉村發展活力,改變以往資源貧瘠、人員淨流出等劣勢,積極營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社區,讓外出的人才“願意回來、願意留下、願意耕耘我們美麗鄉村”。

(責編:王海躍、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