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風漸起,春意已來,復工復產的春潮涌動在祖國大地!此刻有一群人,仍堅守在荊楚大地,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用逆行的身影筑起捍衛生命的高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逆行者”!
截至3月19日,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第三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已在武漢整整奮斗了一個月!從大年初二起,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連續三批醫療隊逆行出征,53天的堅守,1300個小時的奮戰,吉大三院醫療隊以實際行動踐行醫者的使命與擔當,詮釋著醫者大愛無疆、感恩奮進的偉大精神,以精湛的醫術、優質的護理、不畏險峻的工作作風,深刻踐行新時代白求恩精神,圓滿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救治任務!
逆行出征——請記住這161個最美身影
1月26日,大年初二,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26名醫護隊員,帶著崔樹森院長的殷殷囑托,帶著親人朋友的惦記和不舍,開啟馳援湖北前線的征程,成為最美的逆行者!
“我是黨員,我請戰!”“我沒成家,沒孩子,讓我去武漢!”“我把孩子送老家了,父母丈夫都支持我,我去!”“我請戰!”……不到5個小時,300多名醫護人員積極請戰出征,最終26名三院人懷揣著醫者的使命與誓言飛抵武漢!
留守吉林的吉大三院人,無時無刻不在牽挂前線的戰友,也無時無刻不在准備著隨時沖往一線!2月7日,吉大三院再次抽調130名富有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組成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再出征!
2月18日,全民戰疫之時,由5名吉大三院護理人員組建的第三批白求恩馳援武漢醫療隊抵達湖北,至此,共計三批醫療隊161名吉大三院人奮戰在武漢!
榜樣力量——去最危險的地方戰斗
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吉大三院人!第一批、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一直戰斗在武漢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救治定點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這是武漢市收治危重症患者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醫院,這裡的醫療救治工作更繁重,面臨的感染危險可想而知。
第一批馳援武漢醫療隊抵達后第一時間展開救治工作,全面梳理工作流程,排班,制定崗位職責……入院第三天收治 23名患者,危重型2人,醫生們面對面對病人進行咽拭子採集!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下日工作8小時,護目鏡下大家的視線是模糊的,防護服下皮膚是潮濕的,付出也換來了令人欣喜的收獲:從1月28日至3月18日,醫療隊接管的病區共收治患者109人,治愈出院95人。
面對救治醫院嚴峻的形勢,第一批馳援武漢醫療隊迅速安排成立感染防控組,全面推行“四式工作法”工作法即成立感染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起覆蓋駐地公共區域、寢居、支援單位疫情防控網格﹔對隊員進行地毯式摸排,執行“零報告、日報告”制度﹔組織駐地負責人對保潔及各類人員進行培訓,主要為公共區域、步行樓道、衛生死角等進行大規模的徹底噴洒消毒﹔第一時間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穿脫防護服培訓、考核。針對駐地寢居進行有效分區,制定寢居消毒隔離制度,加強微信群感染防控知識科普和有關問題答疑,保障人人知曉,全員參與。
硬核技術——做患者心中的守護神
“謝謝吉林來的醫療隊,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等你們再來武漢時,一定要到我家做客!”這是來自吉大三院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出院患者的臨別之言。“患者的康復和出院是對我們醫護對人員最大的鼓勵!”到3月19日,第二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共收治重症患者59名,治愈出院34名,8例危重症患者及5例無創呼吸機使用者經治療現已全部好轉。
劉天戟副院長帶領吉大三院醫療隊隊員,結合療區患者特點,歸納總結出了一套在發熱病房隔離療區工作的最優流程方案,在消耗最低限額前線物資的同時,使患者得到最高效的診治,針對患者年齡較高、合並基礎疾病較多等難題,醫療隊創新提出“1+X”的管理模式,同時將醫生分為兩大組,即重症治療組與呼吸治療組,用標准化作業為患者提供全方位保障﹔醫療隊實行分組別(A-F六組)查房模式,保障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醫療資源浪費﹔在治療實踐中,還為患者制定了呼吸功能康復教程視頻,大大降低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並發症的發生率、致殘率、致死率,縮減了患者的恢復時間……
“大爺,配合我們,翻過來,好,再翻一點。”“看清楚了嗎?”“好,再靠近一點!” 6位護理人員齊心協力將患者翻身。“請把患者的雙腿抬高,露出皮損處。”3月5日下午,一場跨越兩千公裡的遠程護理會診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遠程會診中心成功完成。
連線這一端是吉大三院疑難病護理會診專家團隊,另一端則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病房,護理部副主任伏鑫帶領著前線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護理組現場操作。
81歲的武漢金爺爺癱瘓在床、語言不清,患有下肢脈管炎、糖尿病,20余年高血壓病史,醫生接診后下了病危通知書。金爺爺意識有時不是很清醒,情緒容易躁動,負責護理他的護士是醫療隊的護士華靈娜,想出了不少好辦法,吸管太細,吸液費勁,她就把引流袋上的粗管子截成三段,插到放在大爺嘴邊的牛奶盒上,金大爺想喝時,隻要一低頭就能喝到﹔金大爺不吃藥,她就把藥片放到水裡化開,用針頭一點點滴到他的嘴裡﹔金大爺喝營養液的量不夠,她就每隔幾分鐘把營養液加熱一次,一天喂他很多次。“雖然金大爺有時候很鬧人,但他心裡還是明白的,他知道我們是為他好,也就慢慢接受我了。”在醫生和護士的高效配合下,金大爺的病情也一天天在好轉。3月19日,是金大爺的82歲的生日,在護理人員的精心照看下,金大爺出院了!
第三批醫療隊的成員負責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除了新冠肺炎外,幾乎都合並其他疾病,糖尿病病人佔了一大半,另外還有高血壓、腦血栓后遺症的偏癱、臥床、行動不便,老年痴呆、癲癇等患者,護理照顧起他們來,不但需要專業知識,更是需要斗智斗勇。
屈沖每天要為身體不便的患者定時翻身、換尿布﹔要處理患者的大便、嘔吐物﹔護士蔡媛媛,進入療區工作以后,就成了事事都愛管的“管家婆”,管患者的輸液口服藥、管患者的吃喝拉撒睡、管患者的生命體征是否平穩,還愛嘮叨,“阿姨,飯來了一定不要先吃飯,等我給你打完胰島素再吃。”“叔叔,尿沒尿啊,給你換個尿不濕啊?”治療事、護理事、生活事,她就是患者最貼心的家人!
面對91歲、生活不能自理且5分鐘就要下一趟床的病人,護士李娜不嫌煩、不怕累,始終輕聲細語、陪伴在老人身邊……
她們是護士,也是戰士,常常一人身兼數職,肩負著常規治療護理和心理疏導的重任﹔因病區護理員、衛生員人力資源短缺,她們還要完成病房衛生、終末消毒、新入患者單元的准備、陪著患者外出檢查、發放物品以及出院患者需送至門診與社區人員進行交接等工作。其中,感染風險最大的就是核算檢測的採樣,都是由當班護士來進行採集,沒有一個人因此退縮懼怕!
“疫”線入黨——讓黨旗高高飄揚
2月25日,吉大白求恩第三醫院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臨時黨總支舉行了內容深刻的臨時黨總支全體黨員主題黨日活動。會議採取相對集中和多人視頻連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臨時黨總支書記劉天戟要求全體51名黨員率先垂范,抓緊、抓實、抓細醫療隊各項救治工作,展現 “仁心良術”的醫者擔當。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一句句鏗鏘有力、庄嚴響亮的誓詞,在吉大三院馳援武漢醫療隊駐地響起。3月8日,在吉林省支援武漢這個特殊的黨員宣誓儀式上,醫療隊優秀隊員王楠、盛岩、張秀利、劉影、殷如、程曉丹、華靈娜、劉瑩8人庄嚴宣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醫院黨委有力有序、科學布防,將全院黨員牢牢凝聚在一起﹔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1600余名黨員主動請戰,以不畏不懼的姿態,去奪取抗擊疫情的最后勝利!
第一批、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均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為打贏防疫之戰提供政治保障。武漢一線黨員醫務者沖鋒在前、戰斗在先,帶動了一大批隊員向黨員學習、跟著黨員上!第一批支援湖北隊員20人申請入黨,第二批支援湖北隊員66人申請入黨,吉大三院發熱門診和重症病房教職工17人申請入黨,重症病房遞交思想匯報的入黨積極分子3人……他們用最真誠的行動,最堅貞的信念,真正以一面面高高飄揚的黨旗,筑起了防控疫情的“銅牆鐵壁”!
前方戰疫情,后方送溫暖。醫院黨委始終堅守一線,與全院醫護人員共同奮戰。時刻關心關注隊員們在武漢的工作生活情況,在寫給全體隊員的慰問信中,專門留下了求助熱線,請他們將號碼轉告家人。
2月16日,兩輛載滿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的專車從長春出發,跨越2100公裡,星火馳援武漢疫情一線!其中設備包括呼吸機2台,床旁超聲1台,血氣分析儀1台,總價值130.5萬元﹔2月24日,從長春發往武漢ECMO設備1台﹔三批生活物資34萬元﹔設備、生活物資總共225.5萬元……再次實現了非常時期與武漢的守望互助!
“你在一線奮戰,家人由我守候!”疫情開始,院領導班子迅速行動,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家屬送去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糧油。醫院還為過生日的一線員工送上生日蛋糕、生日禮物等。一線醫護人員不怕苦、不怕累、逆行出征的精神,也深深感動了社會各界,由吉林省婦聯、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發起,吉林省女企業家協會資助,每周固定為一線醫護人員家屬們配送蔬菜水果。
3月18日,崔樹森院長、高繼成書記和院領導班子成員與醫院前線援武漢醫療隊和南湖院區重症醫療隊全體隊員進行遠程視頻連線,對全體醫療隊隊員致以親切的慰問,對他們日以繼夜地奮戰在防“疫”一線表示高度贊揚,對全體醫療隊員家屬默默無聞的支持和理解表示由衷感謝。醫院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醫療隊抗擊疫情工作,全力提供一切所需物資支援,為大家解除后顧之憂。也希望大家可以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后決戰。
在這場驚心動魄戰“疫”中,無論是前方,還是后方,沒有一個吉大三院人置身事外,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戰斗著。在國家最需要白衣天使,在武漢最需要守望互助的時刻,他們毅然暫別家庭親人,逆行出征、直面病毒,用高超的技術,無私奉獻的品德,勇敢無畏的精神,與患者共克時艱,齊心奮戰,用生命守護生命!(來源: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