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人民航空事业摇篮故事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已于8月19日正式开展,在展览的第8部分“新中国的三大摇篮”中,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引人关注。
“东北老航校,全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其前身正是东北老航校。”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刚娓娓道来。
展板上,从搬迁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东北老航校初建于通化,起飞于牡丹江,壮大于密山,全面发展于长春。1949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先办航校、再创空军”的指示,先后在长春、哈尔滨、牡丹江、沈阳、锦州、北京、济南等地成立了7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陆续选派骨干力量输送到各个航校,这些优秀的航空人才成为建设人民空军的重要技术骨干。在东北老航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飞行员,还培育了大量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更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杨利伟、费俊龙、王亚平等航天员。
在东北老航校的发展历程中,培训飞行员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张晓刚的讲述中,我们渐渐走进那段历史。培训第一步是航空专业理论教学,东北老航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则是从零开始的。没有足够的专职教员,就组织汪伪、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以及接受改编的日籍教官讲授基础课程。没有教材,就组织教员自己动手编写。为了帮助学员尽快理解较为复杂的航空理论知识,飞行教员借用生活实例,边比划边讲解飞机飞行原理。把直观、生动的形象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对学员因材施教,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创新。
学懂了航空理论,就需要将理论运用到飞行实践中。“当时的主流是实行三级教练法,但我们没有初中级教练机,能飞的只有高级教练机。”张晓刚说。学员训练能直接上高级训练机吗?从来没有飞行经验的学员能一步登天吗?最终,教学员的勇敢精神坚定了航校领导直上高级教练机的信心。1946年7月下旬,学员尝试在“九九高练”上单飞,实现了“一步登天”。东北老航校直接用高级教练机训练学员,是一个奇迹,而直上“高练”也是中国航空史上重大的训练改革。
东北老航校曾搬迁至偏僻的东安(今密山),眼看又能重新进行飞行训练,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缺少专用的航空汽油。当时,日军留在东北且未被苏军运走的航空汽油几乎被老航校官兵们搜寻殆尽。“随着飞行训练规模的扩大,航校储存的航空汽油即将告罄。一旦航空汽油用尽,飞行训练就只能告停。”张晓刚介绍。受相关线索启发,东北老航校决定探索用酒精替代汽油。
由技术人员组成研究小组,经过多次实验,反复改进,终于用酒精成功地代替航空汽油。为了保证高纯度的酒精供应,必须解决酒精的来源问题。老航校经多方努力,从苏军手中接管了哈尔滨酒精厂,满足了航校飞行训练的需要。“酒精代航油”是中国航空后勤保障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张晓刚介绍,此次展览精心挑选的照片、文字,还原了老航校的关键时间节点与人物故事。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勾起老一辈的历史记忆,还是对于年轻人的认知启蒙,都兼具知识普及和红色教育意义,更诠释了中国人民航空事业摇篮的当代价值。(董鹏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