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找寻“长春”风情

在近百年的老建筑前感受沧桑巨变、在历史文化博物馆里触摸历史足迹、在吉塔的云端俯瞰春城的城市肌理……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归来,为游客打开了了解长春的一扇窗。
修缮一新的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新民大街始建于1933年,是长春的城市主干道之一,也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街区在百年黑松的掩映中藏着6处历史建筑、15处文物单位,被誉为“长春近代建筑博物馆”,承载着长春浓厚的历史记忆。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保护修缮是焕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重要举措。今年2月,长春市启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项目”,在“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引下,让“老地标”变成了城市的“新名片”。
古建精致、街灯古朴、大树参天、小路蜿蜒、潮店集聚、游客如织……今天,站在新民大街上,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是被围墙“割裂”的“隐秘花园”。
街区绿树成荫。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此次新民大街整体升级改造中,对新民大街沿线的13个院落采取拆围透绿、空间退让、疏枝透影、亮化添彩等措施,把一处处原有的围墙被拆除,沿街释放出的4.5公顷绿地,被设计成了13个口袋公园,面向市民、游客开放。
在新民大街的改造实践中,长春探索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之路。“首先是‘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全力修旧如旧,此外,配合拆围透绿,把院落打开。”负责方案设计的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公园城市中心李炎说。
街区绿树成荫。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每面墙的消失,都在重建历史与当下的连接。”李炎表示,设计方案依照严格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风貌的原则,最终形成了包括院落、市政设施、建筑以及场景运营四项提升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拆围透绿,让历史建筑与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让市民能够更亲近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街区中的口袋公园。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步入街区的一个个口袋公园里,火红的凤仙、黄油油的孔雀草、静静开放的香彩雀等新品种花卉,为沿街增添一抹夏日浪漫。“过去这些绿地被围在墙里,只能隔墙观望,现在向市民开放,置身其间,欣赏美景,真的是一种享受。”今年70多岁,在附近居住的长春市民胡立波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这条街浓缩了长春近现代历史各个时代的符号,承载着完整的抗争史、建设史与发展史。”伪满皇宫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王昊说,改造后的新民大街,市民、游客可在敞开的院落里观看非遗表演,在博物馆了解城市历史,在宽敞的道路散步,这种“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的体验,将使新民大街成为“以一条街带动一座城”的治理范本。
新民大街夜景。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顺着街区的一个个口袋公园向南前行,新建设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也于开街当天同步开馆,它与新民大街上的众多历史建筑形成联动,成为外界了解北国春城的文化新视窗。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作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将通过“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的叙事主线,在五大常设展览中讲述长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斜对面,长春又一“老地标”——吉塔也在改造中变得“年轻”了。这座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广播电视塔,多年来一直承担着传输发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和调频广播节目的任务。而今天,它又接到了新的使命:赋能旅游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长春吉塔。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此次“吉塔改造工程”,严格执行亮化负荷风险评估,在不破坏原有景观和功能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集发射传输中心和春城观光游览胜地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和网红打卡点。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造吉塔还引入了“新华书店・动漫书店”、超4000平美术馆、浪漫的空中邮局等多个文旅业态,市民游客可登吉塔极目远眺,将长春全城尽收眼底。
长春吉塔夜景。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除了在硬件上的大力改造,长春市还用“绣花功夫”在市政设施提升方面下足功夫:优化区域交通,拓宽街区人行空间,提升路面、路灯、路名牌、公交站亭等一系列设施,塑造整体协调、特色彰显的街道空间。
焕然一新的公共设施。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使城市更具特色、更有魅力。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街区改造,数字赋能旅游场景也是一大亮点。开发设计街区数字导览系统,运用倾斜摄影数字化建模技术,完整呈现历史建筑相关的重要事件、建筑特色等。系统支持360度实景漫游和AI(人工智能)交互功能,市民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深度了解建筑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实现“建筑可阅读,历史可互动”。
数字赋能旅游新场景。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修缮“一条街”、焕新“一片区”、提升“一座城”。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地游玩体验。长春文旅在开街之际,推出了“历史探秘之旅”“自然野趣之旅”“产业寻踪之旅”等10条主题线路。《长春故事》研学课堂、AR实景导览等创新服务同步上线。特别开通两条旅游公交专线,精心打造的“春城漫游”双层观光巴士串联全市数十处历史建筑与核心景点,全方位展现长春历史文化风貌,让移动车厢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流动舞台。
开街前两日,新民大街还推出了“新民漫游计划”系列主题活动。围绕特色巡游、互动演绎、新民市集、集章打卡,用20个小时的精彩内容、118场创意活动、21处沉浸场景,将新民大街打造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将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
街区上演非遗表演秀。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新民大街,是长春的城市名片,通过一幢幢老建筑从外观到功能的不断更新与激活,为长春加快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期待,新民大街在保留城市风貌和传承春城文脉的同时,实现城区能级跃升,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示范样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