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寻访老兵足迹主题宣传活动展播(三)|抗战老兵历保甲:保家卫国不怕死的二等功臣

“怕死就不当兵,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就不能怕死。”这是今年97岁抗战老兵历保甲在讲述自己烽火硝烟岁月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份英勇无畏的胆气支撑着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
1929年,历保甲出生于山东日照的一个农民家庭。动荡年代里,战乱与苦难构成了他童年记忆的底色。6岁那年,父亲被日本侵略者强征“送路”,为了逃脱魔爪,父亲装瘸躲进牲口窝,却因连日虐待与心力交瘁患上重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俺爹死的时候,我还小,就知道哭。”家中姊妹五人,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肩上,为缓解家中生活压力,7岁的历保甲便开始给人放牛、当铁匠学徒,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吃口饭,能活下去,就是一场艰辛的跋涉。老人的声音低沉略带沙哑,“那时候日子苦啊,鬼子烧杀,土匪横行,老百姓都不得安定啊!”
少年历保甲看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和布满冻疮的双手,将家仇国恨默默记在心底。每当听到日军烧杀抢掠的消息,他都攥紧拳头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扛枪赶走侵略者。”15岁的历保甲听闻部队征兵消息后,瞒着家人跑了四五里路追上队伍。“人家嫌我个子矮,枪都比我高,说年龄不够不收。”老人脸上浮现孩童般的倔强,“我就在那哭,说我能干活、会照顾伤员……”最终,部队领导被他的执着打动,将他留在营部当理发师。他笑着回忆:“那时候都是剃光头,技术学起来快,每天能给百十号人理发。”除了理发,他还跟着部队转战各地,搬运物资、抢运伤员、修建工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个瘦小的身影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后勤工作同样是抗战的重要内容,没有稳定的后勤支持,前线战士们就无法安心作战!”历保甲说。
1947年秋的一场战役,成了他军旅生涯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山上断水断粮,整整困了三天三夜。敌军空投补给,我们趴在山头开枪打降落伞,子弹打穿布料,可风一吹,物资还是飘走了。”深夜,敌军突然发起攻击,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炸开,飞溅的弹片击中右臂,鲜血瞬间染红衣袖。剧痛让他眼前发黑,但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他咬牙继续战斗,直到被战友强行背下火线。战役结束后打扫战场,满山牺牲的战友让他红了眼眶:“那一刻才懂,打仗就是拿命相搏。”
在后方医院,医生对他严重受伤的右臂进行了紧急救治。尽管伤痛难忍,历保甲仍时刻牵挂着前线战况。稍作恢复后,他不顾医生劝阻,主动要求重返前线。归队后,他带伤参与战壕修筑,物资搬运,转移伤员等工作,用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不适,为战斗胜利继续贡献力量。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部队对历保甲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负伤后仍坚守岗位的事迹进行表彰,授予他二等功荣誉。
从山东到江苏,再到浙江、上海,历保甲跟随部队一路南征北战。“那时候穿的是草鞋,走一天路就磨破了,晚上找块草垫垫鞋,第二天接着走。”老人说,“有一次急行军,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到地方腿都不是自己的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保甲随部队到了海南,参与剿匪任务。“后来又去了抗美援朝战场。”老人感慨道,“1953年随部队入朝作战,那时候条件更苦,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就是不能让外国人欺负咱。”
历保甲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1次。
1978年,历保甲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吉林省汪清县春阳镇新安村,从此开始了务农生活。劳作之余,历保甲成了村里的“活历史书”,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他给孩子们讲战争的故事,讲战友的故事,时不时还会撸起袖子让孩子们看看他曾经受过的伤痛。他总是说:“这不是伤疤,是勋章!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也要像先辈一样勇敢地站出来!”
历保甲多次参加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社区、学校组织的红色教育活动,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历保甲常说:“我的故事不值一提,真正光荣的是我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谈起现在的生活,97岁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好啊,想吃啥有啥,住的是楼房,穿的是新衣服,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对于年轻一代,老人有着殷切的期盼:“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要一代一代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文/崔释远 图/李强)
来源: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党建+司法” 长春净月法院法治传承浸润课堂
- 党建工作是机关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做好法院工作的动力和保障。近年来,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探索“党建+司法”模式,不仅为青年法官搭建了学习平台,还深入到大学的法学院,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未来的法务工作者播种法治信仰的种子。…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