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行进中国|何以长白?此山心向往之

人民网“行进中国”吉林调研采访团
2025年06月19日08:17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我在长白山拍到了野生东北虎!”

6月14日,人民网2025“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走进长白山。采访中,长白山保护区王池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提起了一件趣事:

“去年11月26日,我们在公路沿线,发现了一只东北虎脚印,立刻进行了上报了。”这是30年来,长白山保护区首次发现东北虎的踪迹。为了密切监测东北虎动向,保护区迅速布设9部监测相机。没过几天,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距首次发现地约300米处再次发现这只野生东北虎。

“长得可胖乎了!它侧卧林中,半眯着琥珀色的眼睛,粗壮的虎爪随意舒展,时不时还惬意地伸个懒腰。”

野生东北虎。

野生东北虎。来源:长白山党工委宣传部

“我们很纳闷,发现老虎的位置距离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有200多公里,这大老虎咋跑这边来了。”

“因为那附近有马鹿,成群的马鹿!它肯定是来觅食的。”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的专家说:“这几年咱长白山松子大丰收,动物们吃得好,长得都胖乎。小动物伙食变好了,食肉动物的‘伙食’就更好了。”

自然界的生物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完整生态系统。多年来,长白山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让森林内的动植物种类不断丰富。如今,这里成为了梅花鹿、狍子、紫貂、花尾榛鸡等野生动物的“快乐老家”,甚至吸引了“顶级捕食者”野生东北虎前来“蹭饭”。

最严守护换来最美生态

2025年对长白山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65周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建区20周年。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最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长白山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价值,同时,这里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条河流的发源地。“当年成立保护区的初衷,就是守护好长白山的生态环境。”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说,一代代长白山人接续努力,像保护眼睛一样护卫着这片生态宝藏。

长白山天池美景。长白山管委会宣传部供图

长白山天池美景。来源:长白山党工委宣传部

近五年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更加系统化、科技化和精细化的手段,持续巩固其生态屏障地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境监管执法等一系列“最严守护”换来了最美的生态。

如今,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7.7%,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7%,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远眺长白山。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远眺长白山。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水清鱼虾归,林茂鸟兽还。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长白山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曾一度濒临绝迹的中华秋沙鸭成群结队重返山林,筑巢栖息。这个被称作水域环境“生态试纸”的小家伙,最能分辨出水质的好坏。常年拍摄中华秋沙鸭的当地摄影师朴龙国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拍到中华秋沙鸭“跳巢”等罕见画面的机会也多了。

中华秋沙鸭。李志宏 摄

中华秋沙鸭。来源:长白山党工委宣传部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当地不仅为中华秋沙鸭设置了专门保护区域,还在栖息地安装人工巢箱,帮助其生育繁衍,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等工作。今天,在长白山地区栖息繁衍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由初始的50多只增加到600余只。

优质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当地百姓的幸福感,也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洗肺”养神,享受“生态红利”。

在长白山脚下,美人松公园的原生态景观让北京游客张万鹏惊叹不已。“这里的松树太美!这里的空气太新鲜!这里的天空太蓝了!”

长白山美人松公园。来源:悠游吉林

长白山美人松公园。来源:悠游吉林

“但也有不足。”张万鹏幽默地道来:“‘噪音’太明显!唯一的‘噪音’是鸟叫,而且这里的鸟竟然不怕人。”

其实并不是这里的鸟不怕人,而是长白山对于野生动物们呵护有加。

多年来,长白山持续加大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对野生动植物监测及打击非法捕猎、违规占用林地等行为形成了“空天地一体”的数字化监测网络。

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数据管理指挥中心,3300余个红外线镜头分布在长白山的各个关键点位中,拍摄到的视频画面实时回传,形成了全域日常管护和监控的数据支撑。

就在前几天,指挥中心的大屏中,出现了一只黑熊妈妈“教训”幼崽小熊的搞笑画面,引得工作人员哈哈一笑。随后,巡护员将采集的相关数据实时记录到了他的巡护日记当中。

景致原生态 旅游新业态

6月14日,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1301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5.86%。

他们为天池“开冰”而来。在长达7个月的冰封后,此时长白山天池的坚冰正逐步融化,一池碧水即将重现人间,惊艳亮相。

6月13日的长白山天池景观。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6月13日的长白山天池景观。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顶部的长白山天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积水最深的活火山口湖。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水体等自然条件,使长白山天池成为我国最晚开冰融化的湖泊。

“开冰季”的长白山,山下草木葱郁,绿意融融,而山上则是白雪皑皑,冬韵犹存,这一“冬夏并存”的独特景色,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一睹“天池”芳容。

在过去,天池是长白山的绝对“顶流”,游客欣赏完天池美景后满意离开;而如今,长白山新增了多个“顶流”,让游客在多业态中不舍离开。

游客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游客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在长白山和平山地运动公园穿越森林,体验一场最原始的旅程;在雪绒花“鹿鸣夏野”,近距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聚龙火山温泉部落,来一场天然火山温泉的疗愈体验;在美人松爱情森林音乐会,体验清新的夏日“森系浪漫”……

搞旅游,要抓住年轻人的心。近几年来,长白山打造了一批“高颜值+强体验”的网红场景,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前往。

在网络IP《盗墓笔记》中,张起灵走进长白山云顶天宫的那一瞬间,是书友们集体的青春记忆。“能在长白山建一座云顶天宫吗?”在网友的呼唤中,长白山正式“官宣”:安排!

长白山“云顶天宫”景区。来源:悠游吉林

长白山“云顶天宫”景区。来源:悠游吉林

作为东北地区雪资源最优区域,长白山连续两年用“粉雪”打造巨型云顶天宫。上个雪季,一座8万立方米用雪量、设计精美的雪中楼阁,吸引了超50万人次的旅客前来打卡。

印象中,在夏日出现的漂流场景,在长白山“解锁”了冬日新玩法。清晨时分,当阳光洒向原始森林,两岸挂上洁白的雾凇,年轻的游客们打扮精致地坐于皮筏艇上,顺着蜿蜒的河道漂流而下。他们忍不住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独特的经历,“看,在雪国童话里,体验了一场矿泉水上的漂流!”

矿泉水漂流。来源:悠游吉林

长白山冬日漂流。来源:悠游吉林

如今,出片”成为当代年轻人的追求。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最令工作人员王丽梅不解的是,雪场咖啡店里,明明下午三点还“人满为患”,日落前却“空无一人”?后来她才知道:“哦!都踩着时间点儿,拍片儿去了。”

当夕阳的余晖洒向长白山巅,雪地摩托化作“飞车”,载着游客穿梭于林海雪原,一场融合于自然奇观之中令肾上腺素飙升的浪漫之旅就此展开。点一点“快门”,便即刻拥有了一张“人生照片”。

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呼——”一辆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如银色箭矢在长白山脉瞬间化作一条流动的绸缎。

6月1日,沈白高铁全面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距离正式开通运营已近在咫尺。这条高铁开通后,北京直达长白山将压缩至4小时。

长白山高铁站。人民网记者 李成伟摄

长白山高铁站。人民网记者 李成伟摄

近五年,是长白山交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白高铁改写了长白山腹地无高铁的历史,沈白高铁将让长白山直达京津冀,长白山机场新航站将全面提升航运服务品质,龙蒲高速公路让长白山区域通达四方,G331旅游大通道让长白山文旅发展新动能加快释放……

“今天长白山的交通便利程度,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在长白山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王子萌感叹道:“在过去,从省会长春来长白山都得七八个小时,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自打高铁开通后,游客数量噌噌往上涨。”

2024年,长白山接待国内游客1028.41万人次。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40.88万人次,同比增长24.1%。随着新高铁线路的开通,可以预见游客量将有不小的增长,长白山将如何接住“泼天流量”?

答案是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表示,要通过推动大长白山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全面优化、服务品质全面改善、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助力长白山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现代旅游业体系,“科学统筹,协同发展”是基础。“我们树立大长白山理念,强化与延边、白山以及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等的沟通合作,努力推动‘资源共享、区域共治、品牌共建、利益共得’。”高飞说,健全完善与周边地区的跨区域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显著规范,形成大长白山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坐落于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小镇,是游客进入长白山景区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小镇在旅游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旅游品质。

在这里,游客可在“慢行绿道”上感受“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的绿色城市形态,在这里,你也可以看到秀美清澈的二道白河穿镇而过,感受野禽伴水而游的生态和谐画卷。在这里,你还能在22℃的夏天开窗见绿,转角遇景,在银装素裹的冬日,沉浸在“雪绒花”的童话世界中……

小镇游的兴起,打开了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新窗口。建设云顶市集、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麓角村等一批新项目,推出大型沉浸式演出《粉雪传奇》,依托小说《盗墓笔记》打造“稻米驿站”……一批深耕本地特色的文旅业态,正在长白山下迎着八方来客。

夜色中的长白山恩都里文旅社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夜色中的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今天,长白山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地质公园”三张国际名片。正在加快建设成为避暑休闲、冰雪旅游、温泉康养、生态文化、山地运动胜地,向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迈进。(何晶茹、谢龙、李洋)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行进中国丨冲刺千亿级!通化医药高新区踏上“新”征程
  “有了这个平台,人参便拥有了‘数字管家’。” 在长白山腹地的通化医药高新区,随着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投入使用,一场“数字+人参”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展开。…
秘境·引擎|背靠G331,这个小村庄红红火火
  在吉林省白山市大山深处 隐匿着一个不经雕饰 却深受游客欢迎的村庄 这里就是 临江市花山镇松岭雪村 为何叫雪村? 只因它位于长白山腹地 全年积雪期近5个月 冬季冰雪覆盖率达95%以上 皑皑白雪随着起伏的山峦绵延不绝 白雪覆盖的村舍错落有致地 散落在山坳里和山坡上 与白雪、蓝天、黑土地 构成了一幅未经故意“雕刻” 却深藏细节之美的自然画卷 正因这极致雪景 早在二十多年前 这个隐匿深山深处的小村庄 就被摄影爱好者发现 “因为我们村偏僻 以前交通也没这么发达 摄影团队到这里拍摄基本都要在这住上几天 有一次他们问能不能在我家住 给我房费” 临江市花山镇珍珠村书记范建超说 当时自己并没有赚钱的想法 只是想帮他们解决问题 就让他们免费住在自己家里 后来 这些摄影爱好者再到村里来拍摄时 就会给范建超带一些米面油等吃的喝的 时间久了 他和大家处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个人情味儿满满 风景优美的小村庄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 应大家的要求 范建超就在村里开了第一家民宿 眼看着发展旅游业也有“赚头” 范建超就带着乡亲们一起 在家门口端起了“旅游饭碗”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他们装修房屋、升级软硬件设施、增设游玩项目 还带着游客体验挖野菜、扭秧歌等 极具当地特色的休闲游玩项目 谈起村里旅游业的发展 范建超打开了话匣子 这几年 省里大力发展G331边境线自驾游 对村里起到了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村里的游客明显增多 还有很多来自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外地游客 到这个小山村沉浸式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村里那条颇具意义的抗联路 也迎接了一批又一批 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 松岭雪村距离G331国道车程约20分钟 距离临江市也只有25公里 这里成为了很多游客的中转站 一条大通道带动了这个小小村落的发展 也让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如今 村民除了办民宿之外 还上山采野菜、蘑菇、木耳、蜂蜜等等 深受游客欢迎的当地土特产 “去年我家2000多斤的松子 一个冬天就卖没了 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还比市场价多卖出1万多呢” 范建超说 就这样一个不经刻意雕饰 却让游客舒心、让村民欢心的小村庄 怎能不宝藏? 随着2025年旅游旺季的到来 范建超充满了期待 G331国道把我们村和外界串联了起来 现在路好走、风景美、设施齐全 游客越来越多 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正在建设的白临高速 在我们村设置了出入口 还配有可容纳100余辆车大停车场 等这条路和停车场修好后 我们村一定会迎来 乡村旅游、投资兴业的 又一个热潮” 范建超笑着说 以冬季雪景而闻名的松岭雪村 有雪花,也有山花 如今 一年四季都深受大家喜爱 到村里能干啥? 范建超给大家出了一份松岭雪村四季游攻略 春有山花烂漫 夏有翠绿温凉 秋季绚丽多彩 冬季银装素裹 春天 村里大片李子花开、山野菜也出土冒出嫩芽 在花海打卡、去山上挖野菜、品尝大自然原生态的美味 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夏天 老秃顶山风景区的日出云海是必打卡之一 还可以到村里采摘新鲜草莓 去珍珠门景区观赏瀑布 到溪谷草坪和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五月份营业的老三队村室外温泉 也成为旅游的重头戏 秋天 这里最出片的 就是火红的枫叶 以及金黄色的落叶松 怎么看都美 怎么拍都赞 冬天 在这里和粉雪来个亲密接触 打雪仗、玩雪爬犁、吃冰糖葫芦 穿花棉袄、戴狗皮帽子 再来个泼水成冰 玩雪必备的几件套就备齐了 晚上吃完东北铁锅炖 再在热炕头睡上一觉 美滋滋 “我们村还有大一片草莓园 口感好、味道甜的草莓深受游客喜爱 每到6月末 满村都飘着草莓果香 现在来 正是好时候” 范建超说 “也欢迎更多人来这里投资兴业 共同把G331边境线旅游做大做强”.…
行进中国|何以长白?此山心向往之
  “我在长白山拍到了野生东北虎!” 6月14日,人民网2025“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走进长白山。采访中,长白山保护区王池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提起了一件趣事: “去年11月26日,我们在公路沿线,发现了一只东北虎脚印,立刻进行了上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