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创新“重头戏” 奏响保护“最强音”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作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重点城市,长春市在知识产权法治化建设、全链条保护、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该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4万件,同比增长20.5%;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0户,增长14%;“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0户,增长43.3%。规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3.5%,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到86.6%。
知识产权“高分答卷”,显示着创新活水源源不竭,托举起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万木竞秀,秘诀是什么?
推动研发,悉心“培土”,为种子萌芽打好基础。
法治化建设持续优化。过去一年,长春市启动《长春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并列入2025年立法计划,现已完成立法调研。《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规范》《专利申请预审规范》等5个知识产权标准通过立项审批。编制《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提示》等13类普法手册。在吉林省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检察依法融合履职的工作指引(试行)》。
促进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开展研发运营类导航和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项目的验收结题、指导3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并完成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组织全市2800余户科创型企业在国家专利盘活系统(平台)建立账号,拓展专利信息共享渠道、推荐吉林大学等11家单位获批吉林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用心用力为创新主体提供“滴灌”式服务。
真金白银护航创新发展。根据《吉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助实施细则》文件精神,长春市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合贴息试点工作,省、市按照1:1的比例分担补助费用。2024年,经过企业申报、省厅组织材料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为全市40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发放贴息补助325万元。
促进转化,注重“松土”,为萌芽拔节清除障碍。
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专项行动。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一企一策一专案”的方式为知识产权优势示范和“专精特新”企业解决知识产权问题980个。统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服务职能,组织领导干部包保企业,带头深入企业问计问需,面对面收集问题,点对点解决问题。精准整合服务事项,以清单提供服务项目,按需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基础等“一揽子”解渴式专业化包保服务。
优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大厦,引进各类服务机构99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市重点创新型企业75%以上。服务专精特新企业423家,高新技术企业1058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市重点创新型企业75%以上,为298家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贯标业务,为534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
强化监管,有效“夯土”,共护树苗茁壮成长。
提升行政保护效能。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长春市市场监管十大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监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农作物种子打假、“龙腾2024”等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全市打假高压态势。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共办理案件15件。
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开展“昆仑”专项行动,办理案件47起,涉案金额1980余万元,打处人犯42人。受理知识产权案件783件;接收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案件902件,建立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中心,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
建立监管新机制。通过建立“提级管辖+示范判决+诉前、诉中调解”机制。对批量案件进行提级管辖,形成示范判决,共受理提级管辖案件267件……如今,长春市知识产权保护的篱笆越扎越密,创新主体就有正反馈,创新活动就有充足热情。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长春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春市将以更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强市,持续放大知识产权在激励创新、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创新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