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三道湾镇支边村里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荡起“老”牛锁 转出“新”乡愁

清明节清晨5点,在延吉市三道湾镇支边村村头的移民文化广场上,78岁的村民王清泉正与其他村民一起用绳子将粗壮的松木杆固定,再挂上由旧牛锁头改制的老式悠千座。
“转悠千是我们村的‘清明符号’,老一辈人用转悠千驱寒祛湿、祈愿丰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一转悠,乡愁就有了寄托,传统节日也有了仪式感!”抚摸着斑驳的牛锁头,看着已经能够熟练绑绳结的年轻一辈,王清泉很欣慰。“我们是移民村,20世纪50年代就从山东整村搬迁到这里,转悠千这个传统也在这里扎下了根。多年来,每到清明节,不管是村里的老人,还是来探亲访友的年轻人,都要荡一荡悠千、解一解乡愁。”王清泉说,虽然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可清明节转悠千的习俗从未间断过。
随着太阳升起,系在6米高转悠千架上的红绸带在春风中舞动,向村民们发出欢乐邀请。“转悠千的架子搭起来,也就意味着一年的春耕开始了。”“80”后村民祝继顺和王凤涛完成了转悠千架搭建的收尾工作,便带着各自的“丰收使命”奔赴春忙“战场”。
1988年出生的祝继顺快步走到广场旁边的支边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与早已在那里忙活的几位村民一起研究春耕备耕工作。作为目前村里最年轻的搭建转悠千的手艺传承人,十几年前,祝继顺回村时深切地感受到,土地是农民的根、乡村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悠千荡呀荡不能停,村里的发展不能断。2015年,他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便利返回村里,与4名志同道合的“80”后共同成立合作社,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贷款购买农机、接手村民土地、承包红松果林,并相继在村里搞起了大棚种植、草莓采摘等产业。“目前,我们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有100多公顷,并负责给其他村民自种的200多公顷地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祝继顺指着合作社院里几十台大大小小的农用机械说,目前全村80%以上的土地由合作社打理,粮食产量稳定,村民的土地收益也有保障。
1982年出生的王凤涛不仅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合作社的中坚力量。他匆匆赶到村子另一边的蘑菇种植大棚,查看完暖棚里的采摘情况,又巡视了一圈冷棚里的新菌袋摆放进度。“村里分两批一共种了12万段蘑菇,最多时每天可出菇750公斤。”王凤涛说,这不仅能让参与管理的村民一年四季挣到工资,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支持村里的“党爱食堂”为2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村民生活越幸福,村子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就越强。这两天,返乡过节的村民就有200多人。“我们支边村现在可以说是‘兴边村’,不仅村里的孩子们赶着回来,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王凤涛自豪地说。
太阳渐渐升高,广场上的人也越聚越多。76岁的高明亮看着从外地赶回来的孙辈们坐在牛锁头上越荡越高,笑得比孩子们还开心。同样过了古稀之年的王世玉大娘则是有“技”不怕年高,不但抢着坐上悠千,还大声招呼着推悠千的乡亲们再转快些:“别怕,这牛锁头我坐了一辈子,熟得很!”
悠千飞速旋转,6个拴着牛锁头的“座位”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村民们的欢笑声与加油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满满的活力不仅从广场蔓延至整个村庄,还通过一部部手机的镜头传递到远方。“没想到,家乡还有人气这么高的山村。”延吉游客魏敬轩说。
“支边村的热闹,不仅源于传统文化底蕴,更扎根于实实在在的产业振兴。”村民李大姐一边忙着烙饼,一边感慨:“以前过节就盼着孩子回家,现在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年轻人都愿意回乡创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据村党支部书记季鹏介绍,近年来,支边村的产业多点开花,今年又新增了花卉种植项目。“这两天就开始育苗了,不仅能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为绿美延吉建设出一份力。”季鹏说。
杨柳萌芽,春山可望。临近正午,悠千架在骄阳下的影子越来越短,如同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这座“桥”,让乡愁生根、让梦想绽放。
来源:延吉市委宣传部 肖玉敏 牛泽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公用品牌广告语发布 打造“双金”亮丽名片
- 人民网长春4月8日电 (记者王海跃)4月8日,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春季营销宣传活动暨公用品牌广告语首发仪式在长春启幕,创新推出“好在天然、贵在品质,吉林大米 因为绿色 所以出色”和“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公用品牌广告语,以此拉开了2025年“吉字号”粮食品牌建设的序幕,开启了吉林粮食产业和生态网链建设的新篇章,标志着吉林粮食品牌建设迈入“全链协同、品牌赋能”的新阶段。 据悉,本次活动以“绿色 安全 健康 共享”为主题,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聚集线上线下资源,提升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溢价和销量。…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