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吉林省镇赉县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盐碱地育苗不用土,产量杠杠的”(春耕进行时)

本报记者  门杰伟
2025年04月04日08: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镇赉县的土地。
  潘晟昱摄(人民视觉)

  马巍查看秧苗在生物质育苗基质上的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门杰伟摄

  晨曦初照,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来到实验大棚,掀开一块水稻育苗盘,秧苗青翠茂密,根系密实盘绕。

  秧苗长势喜人,奥秘在哪?“这是生物质水稻育苗基质,开发盐碱地,得靠它!”马巍介绍。

  这里是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东北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秧好半年粮”,碱地变粮仓,育苗环节不能掉链子,临近水稻育苗,马巍的工作更忙了。

  “马博士,来俺家育苗大棚把把关呗。”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负责人毛印华打来电话。“这是我们的老熟人”,马巍说,当时生物质水稻育苗基质刚开发,农户接受度不高,毛印华作为种粮大户提出先试试。

  此前,毛印华在育苗时碰过壁。马巍回忆,育苗得用好土,盐碱地上哪里找得到?农民买土或取土,没法判断有没有不利于育苗的成分。有了土,还得自己配料、搅拌,育苗成功率不高。

  要是育苗不用土就好了!听到南方部分地区应用水稻育苗基质,马巍四处打听。而拥有相关经验的吉林省来贝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希望开拓盐碱地水稻育苗市场,于是与马巍所在的研究所合作。

  可刚引入育苗基质,就遇到难题:东北气候寒冷,南方的水稻育苗基质“水土不服”,效果不好;用南方的原料制作育苗基质,成本高。

  “还是得找到便宜好用的原料‘平替’。”马巍说,镇赉县是水稻种植大县,每逢秋收,秸秆产量大;同时,当地紧邻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产值较高,牲畜粪便产量可观。

  就地取材,选取秸秆和牛粪做主料;为适应气候,反复调整配比;企业还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均匀搅拌。终于,适合东北盐碱地且成本低、不用一粒土的生物质水稻育苗基质制作完成。

  “马博士,苗床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说话间,就到了毛印华的大棚前,“去年育苗基质效果好,今年育苗打算全都用上这基质,您来‘验收验收’?”

  “先前育苗难,秧苗长得不壮,更不用说还要种在盐碱地里。一年忙到头,收成不好,还亏损了。”毛印华说,一次他撞见了在试验田里补秧的马巍,就上前聊了聊育苗的事。

  这么一聊,毛印华的思路打开了:“要是这基质这么灵,育苗不用土,问题不就解决大半?”

  一边是马巍有技术愁推广,一边是毛印华因为亏损,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尝试新技术。很快,看到用上水稻育苗基质的秧苗棵棵“支棱”,毛印华放心了。秋收时,产量较以往高出约10%。

  “盐碱地育苗不用土,产量杠杠的!”毛印华对去年在自家稻田里试验的育苗基质印象深刻,“性价比很高,一盘基质价格1.08元。以往买土,平均价格也在一盘1元左右,这还没算上人工费。”去年毛印华家150多公顷的稻田打了240万斤粮,比上一年增产20多万斤,纯利润100多万元。

  “苗床床面平整,没问题。”从育苗大棚出来,马巍拍拍裤腿上的尘土说,可以再试试农科院育成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配合育苗基质,收成更有保障。

  “从品种选育到土壤改良,我们逐渐解决盐碱地上种水稻‘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马巍说,他目前的主要课题是“优质优价”,帮助农民“以稻致富”。

  离开毛印华家,马巍赶回实验站。先前送去海南南繁育种的实验材料已经送回,还需选育耐盐碱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春种、夏管、秋收、冬培,四季都得扑在盐碱地上。”马巍说,马上要召开育苗新技术现场观摩会;夏天要讲解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同时对各试验示范田调查和取样;秋天要对试验示范田收割测产,将好的育种材料送至南繁基地;冬天则要制定来年的方案,优化生物质水稻育苗基质的配方……

  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不断探索。

  据了解,2024年,镇赉县水稻播种面积155万亩,产量20.6亿斤,成为吉林省水稻产量第一县。

  

  【编辑点评】

  镇赉县的苏打盐碱地属于最难治理的盐碱地类型之一,但科技工作者有技术,农业企业促转化,种粮大户为验证提供试验田,让这片曾经“种啥啥不长”的土地,成为吉林省水稻产量第一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盐碱地开发利用,对扩大耕地面积、维护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期待各方参与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将白花花的盐碱地变为稳产增产的“米粮川”。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4日 02 版)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