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新时代 奋斗在南关 | 讲好南关非遗故事 让非遗扎根千家万户

南关作为长春市的历史发祥地和文脉所在地,历史上素有“先有南关、后有长春”的说法,清道光年间就形成了方圆几百里内最大的村镇,1825年“长春厅”迁址到此,形成了长春市的雏形。多年来的文旅融合发展,让南关的历史文化底蕴愈发深厚,聚力文化振兴、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百姓能接触、感受和了解家门口的非遗项目,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内涵,多措并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我们高标准打造了非物质文化展览厅,让广大市民更为直接地了解集聚在我区的21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12个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17位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一个非遗工坊。
同时,我们也培养市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让其感知非遗的文化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广大市民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加深对非遗的了解,以兴趣为导向,从而真正将非遗文化进行传承。
我们的实施过程可以总结为三句话:“走出去”“请进来”“上天入地”的实施路径。大胆开展工作创新,不断提升我们的执行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
“走出去”。把非遗的魅力和影响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绽放,我们带领非遗传承人们先后开展和参与了金秋文化旅游节、吉大杏花节、粽享非遗文旅活动、国家文化与遗产日、冰雪节等活动,2023年南关非遗项目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请进来”,通过组织邀请吉林大学、长春大学等多家团体,走进南关区文化馆非遗展厅,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广大市民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上天”是建立线上的宣传模式实施。我们多次走进FM95.3吉林经济广播宣传非遗并建立“与非遗同行”线上直播。“入地”是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夯实服务工作基础,建立了非遗联盟之家,包含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7大项。不断打造非遗保护服务的“朋友圈”。
“非遗进万家”累计直接服务市民30余万人次,间接服务50万余人次。围绕服务的开展,南关区非遗展厅展品数量突破250余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园”增添一抹亮色。为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雄厚的后备力量。同时,按照“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为此我们建立了由区文化馆青年干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省级宣讲志愿者组成,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非遗进万家 ”荣获长春市一类志愿服务项目,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我们高举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讲好南关非遗故事,共享一场精神文化盛宴。让非遗永远扎根于“千家万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长春:电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赋能供电服务品质再升级
- 为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春市营商办联合人民网特别推出《营商环境会客厅》栏目,旨在搭建一个高端对话平台,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围绕营商环境优化这一核心议题,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本期做客《营商环境会客厅》现场的是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王煜和营商环境管理专责张涛以及长山花园社区书记王景瑶、吉林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工程处经理马文超,他们将围绕“获得电力”改革等展开深入探讨。…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