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魅力四射的
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呈现新气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朝鲜族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朝鲜族民间舞蹈、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传统音乐、传统工艺,以及朝鲜族民间体育和游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文化遗产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洪流中,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延边,领略一下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吧。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延边州共搜集、整理出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民俗等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余项。
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名录项目90项,州级名录项目141项。其中,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舞蹈类项目。
全州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5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83人。
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倾注的努力
延边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普查工作,专门组织专业普查队伍深入开展非遗普查摸底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以朝鲜族非遗项目为重点的深度挖掘,并开展调查、评审、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实现分级保护。
延边州将传承人培养工作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加以推进,积极组织传承人学习培训,鼓励支持传承人参与国家、省州、县市的各种展览展演、表演比赛、研讨交流等活动,鼓励传承人以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特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命名了37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和22个展示点,建设了多个展馆,并建设了非遗村镇、非遗街区、非遗工坊,命名了10个朝鲜族民俗村和5个朝鲜族传统村落。
全力打造“一市一品”节庆活动品牌,积极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扎实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并通过竞技赛事,提高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015年6月,在全省唯一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我州非遗保护工作的各个层面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让非遗保护和传承有了更高的平台和起点。
此外,延边州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非遗活动,通过外界平台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延边州非遗项目的魅力特色,还定期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
绚丽多彩的非遗项目
朝鲜族农乐舞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遗产。
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个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象帽舞向来是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男青年舞者头部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成为“农乐舞”最突出的标志之一。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
朝鲜族秋千
朝鲜族秋千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历史悠久。
秋千活动具有高、飘、悠、巧、柔、美、欢的特点。秋千绳一般都拴在高大树木结实的横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悬有彩带或铃铛,荡起的秋千板要触及这个标志才能赢得欢呼与赞扬。常常是一人荡起,众人瞩目,场边喝彩连连。艳丽的衣裙像彩凤的双翼,带动缕缕清风,远远望去,天空湛蓝,草地青青,浓妆淡抹的朝鲜族少女宛若飞动的彩色蝴蝶,在天空中飘忽来去,构成一幅流动的瑰丽画卷。
大型的荡秋千竞技比赛更为迷人,多在农闲时期和节庆日举行,届时朝鲜族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去参加比赛,比赛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荡起的高度,另一种是比踢铃的次数即比耐力。比赛中常常可见到高空中悬挂着一串铃铛,荡秋千的姑娘们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高高荡起,在空中用脚或腿踢铃,谁踢响的次数最多,谁就将成为比赛的冠军。
秋千现已正式列入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荡秋千绝技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园地一朵盛开的奇葩。
朝鲜族花甲礼
朝鲜族花甲礼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甲礼是朝鲜族民众为60周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是朝鲜族重要的人生礼仪。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60年为一个花甲轮回,所以60周岁称为“花甲”之年。
举行花甲礼时,儿女们为老人摆寿宴,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献寿是基本的仪式,寿庆礼开始,先由司仪介绍过寿老人的生平业绩,儿女和来宾代表致祝辞,然后老人的子孙们和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按男女长幼次序,各自献上寿酒并行一次叩拜礼。席间载歌载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朝鲜族摔跤
朝鲜族摔跤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族摔跤有着自己独特的比赛形式和文化特色,传统朝鲜族摔跤分为攻击式和回旋防御式。在此基础上能够变化出上百种进攻、防御组合技术。
朝鲜族摔跤一般根据参赛人数先进行预赛,选拔出八强或六强参加决赛。最后举行的冠亚军决赛,是整场比赛的高潮部分。为了鼓舞摔跤选手的士气、活跃赛场气氛,决赛前先将比赛的奖品—披红挂彩的大黄牛,绕场一周,并拴在场边等待新的主人—冠军获得者,比赛双方的亲朋好友和观众为选手呐喊助威,边歌边舞,热闹非凡。
朝鲜族摔跤比赛分为三个阶段:
礼仪
双方选手互相握手、与裁判员握手并向观众致意。宣布双方选手姓名、年龄、籍贯乃至村屯,历届比赛中的成绩等。冠亚军决赛的裁判一般由有资历的摔跤前辈或裁判长担任。
竞技
比赛开始,双方面对面双膝跪地,各自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相互搂住对方的右肩。双方各自抓摔跤带,听裁判员“起”的口令,慢慢地起来,保持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相互搂住对方右肩的站立姿势不动,等裁判员鸣哨比赛。当场上裁判员鸣哨宣布比赛开始时,双方同时用力并通过内勾、外勾、箍脖和抱腿等技术,将对方摔倒,一方膝以上的身体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每场比赛采用3局2胜制,每局时间3分钟。
颁奖
比赛结束,由裁判长宣布比赛名次,并由当地政府官员亲自将一头膘肥体壮、披红挂彩的大黄牛奖给优胜者。“英雄”骑在牛角系着彩绸的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家人和观众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鼓掌欢呼,尔后高高兴兴地骑回家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