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吉林乾安:采取水肥一体化耕作方法,促单产提升助推农民增收

2023年12月13日16:37 |
小字号

2023年,吉林省乾安县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工作主线,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落实粮食种植面积,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按照“急抓一年、抢抓三年、续抓五年、长抓十年”的战略思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促进粮食增产、带动农民增收。

乾安县通过实施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实现了粮食大幅度增产增收,亩增产200公斤左右、每亩节水30吨、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每亩增加投入140元,每亩纯利润增加260元;每亩节省人工20元;劳动生产率提高20倍。据了解,自2006年开展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以来,累计推广500余万亩,增产玉米10亿公斤,农民增收13亿元。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启雷说:“我们公司今年共种植了八万亩地,其中鲜食玉米三万亩,大豆一万亩,常规玉米四万亩。常规玉米主要依靠吉林省农科院为支撑,全程采用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我们已经运用四五年了,技术方面运用起来非常娴熟,从人的角度来说特别省工,我们一个工人能负责管理一千亩地左右,而且还能节水,比平常的灌溉方式能节约60%的水,提高肥的利用率。水肥一体化的主要优点就是能随时根据作物不同时期需要的不同养分,随时供给肥料,大大提高了玉米的质量,最终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

秸秆深翻还田,改善耕地质量。秸秆深翻还田,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结构,建立肥沃耕层,解决秸秆还田难、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步骤分为机收粉碎、喷施微生物制剂、秸秆精准翻埋、碎土重镇压。该技术模式可有效利用秸秆和水肥资源,实现土壤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乾安县余字乡附余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发说:“以往咱们老百姓以为选好种子、多下肥,单产就上来了,实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前期要土地整合,因为咱们的土质黑土层非常浅,这么多年都是免耕,土地板结,为什么要搞深松,搞秋翻,秸秆还田,这就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翻完之后,黑土层就加深了,另外土质也松软了,化肥还能减量。实际上,不多投入肥料,就是把土地整合了,土壤松弛了,根系发达了,产量就上来了。”

开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乾安县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170万亩,在道字乡建设了105亩“秸秆覆盖条耕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田,10月2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到乾安县对道字乡玉米试验田进行测产。通过现场各项数据统计测量后,测产数据结果表明,土地蓄水保墒,土壤肥力大幅提高,提产优势明显。

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山成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英敏说:“今年我们春起种地都采取了秸秆全量还田的模式。深翻这种技术使玉米单产提升得到了很大提高,秸秆全量还田培肥了地力,把耕层变深、变肥沃,提高了地温,增加了水肥的利用率。今年玉米的平均产量比往年的同期提高在15%—20%,可以说产量比往年都提高很多。”

助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这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建设农业强县、迈上全面振兴新征程上的铮铮号角。乾安县每年粮食播种稳定在258.6万亩左右,自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51万亩;平均每年实施水肥一体化60万亩左右、保护性耕作170万亩左右。今年,全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面积更是达到了71万亩,明年有望突破100万亩。通过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乾安县粮食产量逐年增长,2020—2022年粮食产量分别是22.02亿斤、24.02亿斤、24.45亿斤,今年再次迎来“丰收年”,粮食产量预计能突破25亿斤。(李长征 谢龙)

(责编:李思玥、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