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帮扶纪实 | 镇赉架其村:大棚结出希望果

“发展大棚种植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4000元。2020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000元,是过去的3-4倍。而且现在城里人一说咱架其村的水果蔬菜,都挑大拇指。”架其村第一书记董达说到。架其村正是中国一汽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镇赉县中的众多乡镇贫困村屯之一。
(大棚种植蓬勃发展的架其村)
如今架其村道路干净平坦,庭院错落有致,大棚整整齐齐,广场鲜花绽放。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污水乱流、垃圾乱倒、家畜乱跑”,村民固守着“自食自用”的传统模式。
(如今的架其村整洁有序,鲜花绽放)
(曾经的架其村破旧脏乱,残墙断壁)
架其村原先都是传统种植,村民的思想比较固定,一开始并不接受大棚种植这种新模式。董达提到,之前没有发展大棚种植的原因,主要就集中在村民的思想意识层面。
(村民抱持着“自食自用”的传统模式,长期收入微薄)
“中国一汽给咱们资金帮扶,政府给咱们政策支持,咱们再加把力,家家户户的红火日子就在眼前了。”在村干部以及致富带头人的宣传和带动下,村民才一点一点接受新模式。现在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都主动参与进来了。
(实实在在的收入增加,让村民纷纷主动加入大棚种植行列)
“以前种点菜就是自己吃,现在我这大棚下的豆角、辣椒、黄瓜、茄子丰收了,一车车往城里拉。算下来,这一茬又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提着一桶桶刚摘下来的辣椒,村民脸上漾起了满足的笑容。
(日光棚的辣椒丰收了)
“2013年从零起步到现在,在中国一汽的援建下,架其村建成了日光棚(冷棚)15栋,温室暖棚12栋,一共达到27栋。果蔬产量上去了,渠道就稳定了,农民收入也稳定了。”董达自豪地说,“在周边村落,这样高标准的特色暖棚只有架其村有。每年11月末到12月初,草莓和柿子上市时,城里人就会前来采摘,我们村还发展起了特色旅游。”
(暖棚里的柿子熟了)
架其村的蜕变,大棚种植发展起来的特色旅游产业,还点燃了周边村镇的致富希望。据董达介绍,近郊的哈拉村正在效仿架其村,做起了温室采摘,效益也非常不错。
(架其村的特色旅游产业为周边村镇打出了样板)
要致富,先修路。架其村大棚经济的红火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自帮扶以来,中国一汽在架其村的基础设施方面累计投入超过840万元,修建了公路广场,改善了排水设施等等。对于这些年的变化,村民感慨万千:“以前村里的道全是泥,一下雨是河,不下雨才是路。收粮车只能停在主道上,我们得自己把粮食一袋一袋地搬出去。现在路修好了也不积水了,收菜收粮的大车可以直接开进院子,我们的幸福感老高了,干劲更足了。”
(曾经村里的道路下了雨是河,不下雨才是路)
(如今村里的道路整洁不积水,直接通向村民家)
环境改善了,腰包鼓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董达说,村里安装了路灯,新建了广场,村民晚上会出来撸串涮肉、散步遛弯,还爱上了跳广场舞。
(村民非常喜欢到新建的广场上跳舞、扭秧歌)
从寂寂无名的自食自用到初见规模的大棚经济,从传统单一的粗放生产到果蔬种植与特色旅游并举,从无从下脚的破旧村到井井有条的新农村,从脱贫没动力到满满正能量。架其村的大棚种植模式,不仅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还为周边村镇树立了发展样板,更获得了吉林省乃至国家的认可。2017年,架其村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架其村荣获2017年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架其村稳步前行)
“我们现在住上了大瓦房,踩着水泥路,兜里还有钱。大棚种植模式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村的变化太大了,大伙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环境、好生活。”架其村的村民只要一谈起现在的好日子,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则表示,中国一汽根据定点县特色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对地方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一汽以实干担当践行央企初心使命,以务实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如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留平所言,一汽帮扶的各县(市)都有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我们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手段,做到“一县一策”,着力提升精准度、有效性,带动当地干部群众增强市场化思维和品牌化意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亲身感受到政府和中国一汽的尽心尽力帮扶,架其村的村民对未来乡村振兴的信心也更足了。阳光下,架其村正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来源:中国一汽)
(阳光下的架其村)
(繁花盛开的架其村)
(和谐美丽的架其村)
(迎着希望的架其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