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黑土地保护专家谈系列稿件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洋谈水土流失治理

2021年07月20日17:12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黑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土壤资源,东北黑土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吉林省牢记嘱托,深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把黑土地保护作为重要抓手,综合实策,狠抓落实,黑土地耕地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不断夯实,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吉林经验”。

专访嘉宾: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王洋

人民网:吉林省哪些地方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有哪些经验做法?

王洋:吉林省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大类。中东部以典型黑土、白浆土、棕壤为主的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大,以平原、丘陵、台地为主要地貌类型,易发生水力侵蚀;西部以黑钙土为主的地区,气候干旱,多风少雨,蒸发量大,以风沙盐碱地、退化草甸为主要地貌类型,易发生风力侵蚀。2019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41756.99平方公里(轻度侵蚀以上面积),占幅员面积21.95%,其中水力侵蚀面积29697.78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71.1%,风力侵蚀面积 12059.21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28.9%。吉林省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前的4-6%下降到1.5-3%,土壤氮、磷营养元素储量分别下降30-60%、16-24%;土壤腐殖质层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40-6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甚至有3%以上的耕地腐殖质层完全消失成为“破皮黄”。黑土退化直接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结构变差、作物根系发育不良和养分吸收能力减弱、地力下降。针对不同类型水土流失采取的经验做法:工程措施:针对侵蚀沟,主要采取沟头防护、沟岸护砌、柳桩护岸、削坡、网格护坡、石谷坊、土柳谷坊、浆砌石排水沟等防护模式与治理措施。耕作措施:针对坡耕地采取横垄耕作、顺坡等高耕作、垄作区田、地埂植物带等控制措施以及轮耕休耕、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自然恢复措施:退化盐碱地人工植被恢复、河流岸边带植被缓冲区构建以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

人民网:为防止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您认为农民耕种过程中都应注意哪些事项?

针对水土流失治理需注重土地平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全面应用横垄、垄作区田、牧草带、地埂等水土流失关键技术,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针对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需注重地力状况,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积造、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降低化肥施用量,结合保护性耕作、休耕轮作等方法深入推广实施秸秆还田,减少农田养分的人为散失。在耕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应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耕作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保护与利用相统筹的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全面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模式。

人民网:黑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下一步,您认为吉林省应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统筹土、水、肥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技术与措施。按照农田分级分区分类管控的要求,针对耕地质量等级采取差异化利用和保护措施,确保黑土地保护取得实效。大力推进有机肥积造利用:推进秸秆粉碎深翻还田、覆盖免耕还田、过腹转化还田,有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等,积造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地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实施免耕、少耕等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整株还田苗带轮替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模式,并配套推广适合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免耕、条耕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施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与机械化精准施肥喷药,全面推广高效新型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与灌溉技术,全方位控制水土和养分流失,保障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作为一个整体,增加秸秆多途径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环节,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各环节的资源与物质循环利用。通过产业发展促进黑土保护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责编:李思玥、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