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潤參鄉——農行吉林省分行賦能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
金秋十月,長白山余脈的層林盡染間,鴨綠江的暖濕氣流滋養著千年參脈。作為全國邊條參唯一產區、擁有全國最大野山參交易中心的吉林省集安市,正以“名特優新農產品”金字招牌為依托,書寫著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篇章。
近年來,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以下簡稱農行吉林省分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踐行“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為集安人參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書寫了金融賦能特色產業發展的生動答卷。
金融活水激活閑置資源,特色民宿助力鄉村振興
清晨,薄霧漫過集安市太王鎮陽岔村前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邊的民宿裡飄出飯菜香——沈陽來的租客在民宿做著早餐,陽光透過窗戶洒在屋內,像在自家一樣自在。
“以前哪敢想,村裡閑置的老房子能這麼‘吃香’!”陽岔村黨支部書記韓鳳陽連續多年獲評“太王鎮優秀黨務工作者”,也是村裡民宿產業的“領頭人”。這位的“新農人”,用5年時間把村裡無人問津的閑置農房,變成了經營火熱的民宿,而這一切的起點,離不開農行集安支行的金融“及時雨”。
陽岔村距離集安市區14公裡,距離五女峰景區僅10公裡,河水清澈見底,空氣裡清爽宜人。可前些年,村裡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一棟棟閑置農房成了韓鳳陽的“心病”。“咱村有山有水,還挨著景區,要是把閑置房改成民宿,城裡人肯定願意來!”2020年,韓鳳陽心裡盤算起這個主意。可真要動手才發現,裝修、購置家電樣樣要花錢,自己手裡的資金根本不夠。
“一間房裝修就得10萬,村裡那麼多閑置房,沒啟動資金,再好的想法也落不了地。”就在他犯難時,常來村裡宣傳政策的農行工作人員給了他啟發。“農行的人每次來都用‘大白話’講政策,比如貸款利息,他們不說‘三點幾、四點幾’,直接算‘一萬塊一年利息有幾百塊’,聽得明明白白。”韓鳳陽索性主動找上門,想試試申請貸款。
農行集安支行的工作人員接到申請后,沒少往陽岔村跑,先打聽韓鳳陽的為人,再看項目可行性。“他們不光看我的計劃,還幫我分析風險。”韓鳳陽記得,當時全家人都反對他做民宿,覺得“農村搞這個不掙錢”,可農行工作人員一次次走訪,幫他完善方案,還建議他參考周邊民宿的定價和裝修風格。
2023年,韓鳳陽拿到了農行25萬元的首筆貸款,用於民宿裝修。裝修時,他特意保留了農房的鄉土味,又配齊洗衣機、廚具等智能家電,讓客人“拎包就能住,像在家一樣方便”。
有了第一間民宿的成功,韓鳳陽的底氣更足了。他用每年的毛利潤再投入,又陸續申請農行貸款,把閑置房一間間改造成民宿。到今年,民宿已經發展到8間,累計從農行貸款達50萬元。
民宿火了,村民也跟著受益。3位村民在民宿當保潔、做服務,每月能領工資﹔旅游旺季,韓鳳陽就把住不下的客人往村裡大爺大娘家引,“一年下來也能多掙三五千塊,對村裡老人來說,這可是筆不小的收入!”韓鳳陽笑著說。
更特別的是,他把陽岔村的“魂”裝進了民宿裡。“這裡是東北抗聯的重要活動地,夜襲陽岔工事區戰斗遺址就在我們村。”韓鳳陽還發起整理了8萬多字的村史,記錄村裡從1930年到現在的發展變遷,游客住民宿時,既能聽紅色故事,還能去山上體驗挖人參,“讓大家不止是住,還能帶走咱陽岔村的記憶。”
在韓鳳陽眼裡,農行工作人員早已不是“業務對接人”,而是“自家兄弟”。剛開始辦民宿營業執照時,他對著表格犯愁,農行工作人員主動來幫忙填資料﹔報稅時找不到人咨詢,他第一個想到的也是農行的人﹔就連村裡大集上,農行的人都會來跟村民嘮嗑,有時還帶點小禮物,“比親戚還親”。“現在貸款更方便了,手機上就能操作,只要信用好、好好干事,想擴大規模還能續貸。”韓鳳陽計劃明年再擴幾間民宿,“有農行托底,心裡踏實,干事有底氣!”
從“小作坊”到“大品牌”,精准滴灌滋養參企成長
“要是沒有農行的支持,我們不可能發展得這麼好,更別提打造自己的野山參品牌了。”提及企業發展,集安坤之元參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寧宇感慨萬千。
近年來,在農業吉林省分行的精准賦能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小作坊走向規模化,從粗加工邁向品牌化,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底氣十足”。

鮮野山參。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集安坤之元參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最初做野山參粗加工生意——切片、生晒,按斤、按根售賣,規模小、利潤薄。
2019年,借著吉林省推動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東風,企業搬遷至清河澳洋野山參交易市場,店面也從原來的30平方米擴大至300平方米。“我們一直想做品牌,宣傳、渠道推廣等投入很大,店面擴大了,經營成本也隨之增加。”孫寧宇說。

野山參展示。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2021年,農行吉林省分行集安支行的工作人員上門走訪時,了解到企業的發展困境和資金需求。“那會兒我們正為錢發愁,農行不僅主動對接,還幫我們簡化手續,審批速度特別快,真是‘雪中送炭’!”孫寧宇說,農行幫我們制定了融資方案,首筆200萬元貸款很快就到位了。

孫寧宇介紹人參酒。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此后幾年,農行的支持從未間斷:2023年主動為企業申請150萬元“農擔貸”,2024年貸款額度增至350萬元,截至今年,累計貸款已達千萬元。這些資金不僅支撐著企業500畝野山參基地的培育,還助力其研發出野山參粉、野山參酒等新產品,從“賣原料”轉向“創品牌”。如今,企業還在北京、上海、寧波、杭州等布局了營銷店面,“集安野山參”的招牌越擦越亮。
從“舉目無親”到“多証加身”,資金活水解“燃眉之急”
在集安,像孫寧宇這樣受益於農行支持的參企還有不少。從南海之濱的廣東到長白山麓的集安,從“舉目無親”的創業者到“多証加身”的行業標杆,吉林長青參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青參業”)副總經理楊國棟與父親,帶著對人參產業的執著,跨越千裡,扎根集安。
“南方人對人參的熱情,讓我們萌生了‘溯源’做產業的想法。”談及創業初心,楊國棟的話語裡滿是篤定。

長青參業生產車間。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在多數人眼中,人參產業離不開“傳統種植”的標簽,但長青參業卻走出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人參是‘百草之王’,葉、莖、根、花、果都是寶,不能浪費!”楊國棟介紹,企業從創立之初就摒棄“隻重人參根”的思維,聚焦人參全成分研究。
然而,高新技術研發與全鏈條生產的背后,是巨大的資金投入。2023年,長青參業建成新廠房,設備採購耗盡自有資金,原材料採購面臨困境,研發一度停滯。“那時候真是急啊,幸好有農行。”楊國棟回憶。

長青參業實驗室。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彼時,集安支行對公業務部經理金晏霆早已通過企業賬戶合作,關注到長青參業的困境。“他們是中小微企業,也是專精特新企業,有技術、有市場,就是缺資金。”金晏霆說,團隊多次實地走訪,從廠房現狀到歷年流水,從研發進度到市場前景,逐一核實細節,最終為其投放短期流動資金貸款200萬元。2024年企業訂單激增,農行通過續貸化解資金流壓力﹔截至今年9月末,共計為其授信1000萬元。
至今,金晏霆的手機裡還留存著走訪的記錄與照片。“2023年的廠房還是‘空殼子’,今年已配齊人員與設備。真是一年一個樣,我們也特別有成就感。”金晏霆說。

楊國棟介紹人參產品。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農行的資金活水,不僅解了長青參業的“燃眉之急”,更點燃了企業升級的“引擎”。借助穩定的資金支持,長青參業的產品附加值實現“飛躍”。此前產品依賴出口,如今,企業研發的“低農殘”產品,訂單供不應求,業務范圍也從單一人參產品,拓展到三七粉、五味子、黃精加工。
“我們每季度走訪一次,只要企業有需求,隨時溝通。”金晏霆說,未來,農行將持續做好服務,陪企業走下去,讓普惠金融真正流向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
打通服務“任督二脈”,金融活水賦能龍頭引領
提及集安人參產業,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盛藥業”)無疑是最亮眼的名片——作為集安市唯一上市公司、國家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益盛藥業早已突破傳統制藥企業的邊界,成長為人參全產業鏈運營的標杆。

益盛漢參產品展示。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兩全’布局。”益盛藥業董事、副總經理曲建軍介紹,一方面是“全產業鏈”覆蓋:從上游的人參種植基地保障原料品質,到中游產業園的精細化加工,再到下游的營銷服務體系,益盛藥業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閉環﹔另一方面是“全株開發”突破,通過技術創新,從人參根、莖、葉、花、果中研發出近10種國藥准字號產品,讓人參資源“物盡其用”。
從單純的藥品供給,到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健康方案,益盛藥業的轉型之路,始終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撐。自2020年與集安農行建立信貸關系以來,雙方的合作不斷深化:2020年,農行集安支行為其授信2億元,用信1.2億元短期流動資金貸款﹔2024年將其變更為1.5億元中期流動資金貸款,適配其長期發展規劃﹔2025年,更創新推出供應鏈融資服務,為益盛藥業上游子公司發3筆貸款,合計2000萬元,打通產業鏈資金“堵點”。
“農行的支持不是‘一次性輸血’,而是‘全周期護航’。”曲建軍坦言,無論是擴能改造、新產品研發,還是終端市場開拓,農行始終通過調研精准匹配資金需求,“有了穩定的資金保障,我們才能大膽布局品牌化、規模化、品質化之路。”
今年,企業創新打造集安市首家融合傳統中醫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健康服務平台——益盛漢參堂,助力人參產業從傳統原料供應向高附加值健康服務轉型升級。

農行集安支行營業大廳。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如果說金融支持是“硬支撐”,那麼創新合作模式就是“軟動力”。“漢參堂不僅是益盛藥業布局大健康領域的新嘗試,更成為集安支行鏈接B端企業與C端客戶的‘橋梁’。”農行集安支行行長於昆鵬介紹,通過將農行私人銀行客戶與漢參堂的高端健康服務對接,實現了“客戶共享、價值共創”。“這不是簡單的‘朋友圈’,而是以人參產業為基點的‘命運共同體’。”於昆鵬說。
“人參的生長期通常是5—8年,以前一年一還的貸款模式,讓農戶‘壓力山大’。”於昆鵬的話,點出了人參產業的金融痛點。針對這一特性,農行吉林省分行打破“一刀切”的傳統信貸模式,推出一系列適配人參產業的創新舉措,讓金融服務更“接地氣”。
在貸款規模上,截至目前,農行集安支行已累計發放人參相關貸款3.36億元,覆蓋種植業、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全鏈條,支持企業13戶、個體農戶2000余戶﹔在合作廣度上,與全國最大的人參產業交易市場——清河澳洋人參交易市場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深度融入地方產業服務體系。產品創新更是農行集安支行的“王牌”,“惠農e貸”“農擔通”特色產品,以“額度高、隨借隨還、利率低”等特點佔據鄉村市場主力陣地,更針對人參生長期長的特性,根據實際情況將貸款約期延長,解決了農戶“年年倒貸”的難題。
此外,農行集安支行還推行“金融助理+金融專干”服務模式,組建了一支由17名金融助理和11名金融專干構成的基層金融服務隊伍,全面覆蓋127個行政村。“我們積極進村對接村干部,讓村干部成為我行的‘監督員’‘檢查員’‘信息員’‘審核員’,在推動金融業務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於昆鵬說。
如今,參鄉大地上,金融活水持續涌動,產業活力不斷迸發。從田間地頭的“小額快貸”,到企業車間的“技改資金”,再到全產業的“鏈條賦能”,農行吉林省分行用金融力量托起了集安人參產業的“致富夢”。未來,農行吉林省分行將繼續踐行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的初心,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模式,以實在的行動和務實的舉措,為吉林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更多金融動能,為吉林省打造千億級人參產業貢獻更多農行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