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靖宇支隊戰旗榮歸吉林看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

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儀式中,“戰旗方隊”承載著歷史榮光浩蕩而來。
其中,鏡頭長時間定格在“楊靖宇支隊”戰旗上。那一刻,無數吉林人通過拍照或截屏,記錄下了這令人動容的瞬間。
9月14日,在警車和15輛交巡鐵騎前導護衛下,承載著英雄記憶的“楊靖宇支隊”戰旗,跨越千裡,歸吉!
當日上午8時30分許,載著戰旗的航班穩穩降落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掌旗手雙手托舉著“楊靖宇支隊”戰旗,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走出機艙時,等候已久的干部群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歡迎楊靖宇支隊英雄戰旗回家”的橫幅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吉林,早已准備好迎接英雄戰旗歸故裡!
車輪滾滾,戰旗車隊駛離機場高速,正式進入長春市區,沿著吉林大路、解放大路、新民大街前行……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代在戰旗行經的路線上交相輝映。
沿途,自發前來迎接戰旗歸吉的市民有序聚在道路兩側,用目光追尋戰旗車隊,眼中滿溢敬意。
回望歷史,戰旗的每一道褶皺裡,都鐫刻著一段不屈的記憶。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面對侵略,國民政府卻電告東北軍:“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和剿共政策,將黨派利益置於民族大義之上。這一切,促使日本帝國主義更加肆無忌憚地進攻中國。
在此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
“九一八”事變爆發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這份宣言不僅是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受侵略國家向法西斯國家發出的第一份正義宣言。
抗日的烽火迅速在白山黑水間燃起,1932年,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派,到東北組織抗日武裝,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
1934年2月,楊靖宇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日本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發動圍剿,但都被智勇雙全的楊靖宇粉碎。
1939年是抗聯第一路軍抗戰以來最為艱苦的時期之一。長白山區的嚴冬,氣溫低至-40℃,“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是東北抗日聯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楊靖宇將軍率領的抗聯第一路軍吃樹皮、宿山林,爬冰臥雪,與敵周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
1940年2月23日,孤身一人的楊靖宇將軍陷入重圍,他拒絕誘降,燒毀文件,與敵人展開血戰,直至壯烈殉國,年僅35歲。
楊靖宇將軍犧牲后,日軍解剖了他的遺體,想知道在如此絕境中他靠什麼生存。令敵人震驚的是,他的胃裡沒有一粒糧食,隻找到了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帶著血絲的棉絮。
楊靖宇將軍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什麼是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他帶領東北抗日聯軍,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打擊和牽制了幾十萬日本關東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楊靖宇將軍犧牲了,但他創建的部隊和精神卻一代代傳承下來。“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沖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証……”《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傳唱至今!
“作為軍人的后代,現在心情很難平靜,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長春市民、退役軍人陳曉東一家三口早早地就守候在了戰旗車隊的經過的地方,他們揮舞著紅旗,向戰旗致意。
當日10時整,中共吉林省委院內,吉林省迎接“楊靖宇支隊”戰旗儀式正式開始。“楊靖宇支隊”所在部隊官兵代表,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志、曾孫馬鋮明與在場人員共同見証榮光。
伴隨著雄渾豪邁的《鋼鐵洪流進行曲》,三名護旗戰士手捧戰旗,步履鏗鏘進入會場。
隨后,一面“楊靖宇支隊”戰旗鄭重贈予楊靖宇烈士陵園,這面戰旗,是支隊官兵對楊靖宇將軍的深切緬懷,更是紅色血脈代代相傳的見証,讓英雄精神永駐陵園,激勵后人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一面“楊靖宇支隊”戰旗被鄭重贈予吉林省博物院。這面戰旗,是對楊靖宇將軍及先烈們的深切緬懷,此后將在吉林省近現代史展中展出,激勵后人銘記歷史,讓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一面“楊靖宇支隊”戰旗被鄭重贈予中共吉林省委。這面戰旗將成為激勵全省人民的精神旗幟,鼓舞眾人賡續紅色血脈,接續奮斗、砥礪前行。
“這次回歸的,不僅是一面旗幟,更是一種精神。”楊靖宇將軍的曾孫、共青團磐石市委副書記馬鋮明說,“太爺爺,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會繼承您的遺志,沿著您走過的路,創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94年前,“九一八”事變點燃了東北人民的抗日烽火﹔85年前,楊靖宇將軍用生命踐行了對黨的忠誠﹔而今,英雄的戰旗榮歸故裡,將永遠激勵著吉林人民在新時代繼續前行。(圖片來源:吉林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