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讓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千行百業(人民時評)

喻思南
2025年09月02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會空翻、格斗,能疊衣、調飲,善聊天、“思考”……前不久舉行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各類機器人本領“進化”、各顯神通,展現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

  如今,從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廠培訓的“最強大腦”,再到裝備升級的有力支撐,人工智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不斷提升效率、優化體驗、重塑場景,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開廣闊空間。

  近年來,隨著技術躍遷、應用深入,人工智能加快落地。看形勢,我國產業結構正積極轉型升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需求旺盛﹔看優勢,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有條件、有基礎、有支撐﹔看趨勢,激發人工智能強大的創新潛能,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之一,你追我趕,奮楫者先。因時因勢而為,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讓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千行百業。

  強化示范引領,讓技術與應用實現雙向奔赴。作為新興技術,人工智能用武之地在哪?技術如何加速迭代升級?這離不開應用的反饋。比如,依靠傳統方法開發新型高溫合金材料,往往需要在十幾種合金元素的排列組合中試錯。中國鋼研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構建起專用的“材料數據工廠”,極大提升研發效率。這一過程驗証了方法、提升了能力,推動“人工智能+材料研發”再上台階。

  找准著力點,持續改進優化,“人工智能+”方能走深走實。近些年,我國智慧港口、智能礦山、智能工廠等應用場景推陳出新,發揮了較好的示范牽引作用。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應用場景豐富,應持續開放場景,支持相關技術模式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門類的垂直領域落地,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

  開發智能功能,推動技術為終端產品賦能。智能網聯汽車、手機、機器人等,是承載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當前,小到辦公智能體,大到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從“能用”到“好用”仍有距離。瞄准痛點,以需求為導向,用好用足我國制造業優勢,不僅能為“人工智能+”找到有力抓手,還可以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新一代人工智能既是“智高點”,又是“制高點”。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近6000億元,企業數量超4700家。堅定底氣,也要保持清醒,及時補上短板。比如,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關鍵要素之一。我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但高端算力芯片比較缺乏。又如,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總體規模不小,但頂尖人才相對不足。在“卡脖子”難題上持續發力,讓一流人才脫穎而出,才能暢通人工智能發展之路。

  掌握人工智能發展主動權,優化創新生態很關鍵。當前,我國不少高校院所、企業加強研發工作,在大模型、大數據、算力等方面各有建樹。應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形成產學研攻堅合力。同時,構建開源開放生態體系,努力降低人工智能應用成本,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乘勢而上、搶抓機遇,定能讓人工智能釋放乘數效應,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2日 08 版)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