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組數據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看亮點·讀數)

![]() |
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 |
![]()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
前7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1.95萬億元
交通“大動脈”和“微循環”更加暢通
本報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韓鑫)記者從27日交通運輸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1至7月,我國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1.95萬億元,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渤海之畔,國產汽車加速出海。1至7月,山東港口青島港累計出口商品車數量同比增長23%,出口勢頭強勁。
長江下游,萬噸船舶密集穿梭。1至7月,江西九江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破億噸,同比增長10.9%,水運動能澎湃。
港口,國民經濟的“晴雨表”。1至7月,我國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04.4億噸,同比增長4.4%﹔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億標箱,同比增長6.2%。其中,7月份港口貨物內、外貿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7.6%和5.5%,增速較上月均有所加快。
不只是港口。“今年以來,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物暢其流、人享其行’加快實現。”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李穎介紹。
貨運量保持平穩增長。7月份,完成營業性貨運量49.7億噸,同比增長3.4%,增速較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分方式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貨運量同比分別增長4.5%、3.3%、3.4%、15.3%。1至7月,完成營業性貨運量330億噸,同比增長3.8%。
跨區域人員流動量持續增加。在京津冀,京港澳高速石安段車流如梭,7月以來,客車流量同比增長13.2%,日均達18.5萬輛次﹔在長三角,寧滬高速陽澄湖服務區內人來人往,暑期日均入區客流超10萬人次……客流攀升印証出行火熱,1至7月,我國完成跨區域人員流動量394.6億人次,同比增長3.9%,7月份增速較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
物流客流雙增長的背后,是更加暢通的交通“大動脈”和“微循環”。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陸運河總工程量已完成逾八成,新疆烏尉高速公路向年底通車沖刺,包銀高鐵銀巴支線賀蘭山隧道順利貫通……今年以來,一系列交通重大項目有序推進,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高位運行。數據顯示,7月份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061億元。
“交通領域多項先行指標邊際回暖,反映經濟運行積極因素累積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仍然強勁。保持戰略定力、正確把握形勢,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將更好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認為。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動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用好用足各類資金支持政策,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前7月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2.3%
高技術制造業引領作用明顯
本報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劉志強)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獲悉: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營業收入保持增長,利潤降幅連續收窄。7月份,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9%,1至7月增長2.3%,今年以來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為企業盈利恢復創造有利條件。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5%,降幅較6月份收窄2.8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收窄,1至7月利潤降幅較上半年收窄0.1個百分點,企業盈利水平繼續好轉。從營業收入扣減營業成本計算的毛利潤角度看,7月份企業毛利潤由6月份下降1.3%轉為增長0.1%。
制造業利潤較快增長,對規上工業利潤恢復貢獻較大。7月份,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6.8%,增速較6月份加快5.4個百分點,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較6月份加快3.6個百分點。從各板塊看,原材料制造業利潤由6月份下降5.0%轉為增長36.9%,其中鋼鐵、石油加工行業同比扭虧為盈,當月分別實現利潤總額180.9億元、34.6億元﹔消費品制造業下降4.7%,降幅較6月份收窄3.0個百分點。
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快速增長,引領作用明顯。7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利潤由6月份下降0.9%轉為增長18.9%,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較6月份加快2.9個百分點,引領作用明顯。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行業利潤增長40.9%,生物藥品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36.3%、6.9%。
“兩新”政策成效顯著,持續帶動行業利潤增長。7月份,在大規模設備更新相關政策帶動下,電子和電工機械專用設備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食品飲料煙草及飼料生產專用設備制造等行業利潤快速增長,同比分別增長87.9%、15.3%、11.3%。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計算機整機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家用清潔衛生電器具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124.2%、100.0%、29.7%﹔產業鏈條相關的計算機外圍設備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57.0%、51.9%。
中小型企業利潤改善明顯,私營企業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中型、小型企業利潤分別由6月份下降7.8%、9.7%轉為增長1.8%、0.5%,效益狀況改善較為明顯。私營企業當月利潤增長2.6%,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於衛寧認為,下階段要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強化創新驅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8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