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險擴面提質(財經眼)

![]() |
中國太保產險重慶分公司查勘員到重慶明創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進行查勘定損。 |
![]() |
平安產險北京市密雲支公司查勘員邢大海(右)在密雲區高嶺鎮為農戶家因暴雨受災的玉米地進行定損。 |
![]() |
數據來源:金融監管總局等 |
近期,我國多地受到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影響,部分居民財產、公共財物遭受損失。做好防汛救災及受災群眾生活保障、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巨災保險發揮了積極作用。巨災保險能夠提供哪些保障?如何進一步提升巨災保險承保能力?記者進行了採訪。
織密保障網——
提供巨災風險保障,助力災后恢復重建
“10多天工夫,5000元保險賠款到賬,心裡踏實多了。”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劉家灣村村民賈長記說,7月初,當地下起罕見暴雨。雨水淹進屋子,家電、家具被泡壞,農具也被沖走。“第二天,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拍照登記,說是巨災險能賠。沒成想,月底我就拿到了賠款,趕忙多置辦些生活用品。”
賈長記說的巨災險,是湖北省去年落地的綜合性巨災保險,保險周期5年,保費由財政承擔,為全省2000余萬戶居民提供保障。
“該保險保障對象為災害發生時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自然人和居民住宅、室內附屬設施。人員死亡、失蹤賠償限額20萬元﹔城鎮房屋每戶賠償限額10萬元、農村住房每戶賠償限額4萬元﹔室內財產每戶賠償限額5000元。”人保財險湖北分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2016年,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建立。去年初,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印發有關通知,擴展巨災保險責任,保險責任在破壞性地震基礎上,擴展增加台風、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同時提升基本保險金額。不少地方積極探索為居民提供綜合性巨災保障。去年,全國首單綜合巨災保險落地河北,湖北、陝西等地也推出了多災因、廣覆蓋、長周期的巨災險,災害保障網不斷織密織牢。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共同體為6439萬戶次居民提供22.36萬億元巨災風險保障。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開展巨災保險試點。
除了保障居民生產生活,不少地方積極探索拓展巨災險功能,在保障公共財產、助力恢復重建等方面發揮作用。
今年6月末,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出現強降雨天氣,部分道路路段受損。保險公司迅速向交通部門進行理賠,為道路修繕提供及時有力資金保障。
據了解,今年,湖南將巨災普通公路保險納入綜合巨災保險范疇,為參保區域內普通公路提供災毀保險保障,拓寬公路災毀修復資金籌措渠道,解決傳統資金撥付周期有時難以匹配災后重建時效性要求的痛點,提升基礎設施災后恢復重建效率。
“保險在提供巨災風險保障、促進災后恢復重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說,2021年7月河南發生強降雨,保險業支付賠款約116億元,佔直接經濟損失的比重近10%﹔2023年京津冀等地極端強降雨災害保險業賠付達126億元﹔2024年初湖北等地雨雪冰凍災害賠付41億元,秋季“摩羯”超強台風賠付42億元,河南秋季暴雨賠付27億元。2025年汛期以來,北京、河北、山東、吉林、天津、廣東、陝西、山西、內蒙古、甘肅10個省份保險業已支付賠款20.5億元。
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提出,積極發揮商業保險作用,健全保險體系,發展巨災保險,推行農村住房保險、保障民生類相關保險以及安全生產、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等,鼓勵單位和公民參加保險。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說,巨災保險是應對自然災害損失補償的重要工具,將繼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爭取政策支持,擴大試點。
統籌“防、救、賠”——
做好災情預警防范,發揮防災減損合力
專家表示,引導保險行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巨災風險管理,既有利於發揮其損失補償功能,健全災害救助體系,還能增強前端風險管理能力。不少地方通過引入保險機制,加強各領域協同配合,為加強災害預防、減少因災損失探索新路子。
“出現干旱時,田裡能自動澆水。”在四川省仁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種植戶羅全說起這個新鮮事兒。走進田間地頭,墒情站、視頻站、水位計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據介紹,雷達衛星等遙感系統也在實時監測農田狀況。
“公司為仁壽縣定制農業天氣指數保險項目。當氣象災害指標達到閾值時,將為有關部門提供賠款,用於恢復農業生產。同時,該項目配套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實現災害快速響應、助力抗災減損。旱情發生時,遠程控制自動灌溉就是一個例子。”國壽財險四川省分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表示,重大災害具有低頻高損特征,一旦發生,往往出現較大損失。著力做好災情預警防范尤為重要。實現“防、救、賠”相結合,也是巨災險發展的重要方向。實現這一目標,加強科技研發應用是重要方式。
通過科技手段優化風險減量服務,保險業持續加力。平安產險科技中心數據智能平台團隊總經理謝文峰說,該公司鷹眼系統融合應用人工智能、氣象災害模型等技術,建立標准化自然災害風險數據體系,優化災害識別、災害監測、災害預測等功能。今年7月進入主汛期以來,該系統推送災害預警信息覆蓋6182萬個人客戶、260萬企業客戶。中國人保依托萬象雲風控平台、水浸物聯系統等做好災情監測,多平台實時獲取災害預警。今年6月1日至7月31日,萬象雲推送災害預警服務386.85萬次。
多部門聯動,發揮防災減損合力。重慶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當地積極探索“巨災保險數字化+風險減量”模式,指導保險機構聯合災害管理相關部門、科技公司等,研發巨災保險綜合管理信息平台,構建暴雨洪澇災害實時損失評估系統,包含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災害研判、應保聯動功能模塊,實現線上和線下聯動防災救災。
“保險業應持續優化風險減量服務,提升事前、事中風險管理能力,為助力防災減損、應急管理等發揮更大作用。”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偉說。
確保“賠得起”——
用好資本市場,為應對巨災風險提供更充足資金保障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各界對發展巨災保險提出更高期待。專家表示,一旦發生重大災害,保險公司將承擔較大賠付壓力。因此,推動巨災保險持續擴面提質,完善風險分散機制,解決保險行業“不敢保”“賠不起”等痛點是破題關鍵。可通過發展巨災債券等方式,提升行業承保及風險定價能力。
巨災債券是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為應對重大災害損失而發行的債券。“巨災債券收益與指定巨災損失相關聯,如果在債券期限內未發生指定災害事件,債券持有人將獲得本金及利息回報﹔如果指定災害發生,募集資金(本金及未付利息)可能部分或全部用於災損賠付。”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說,發行巨災債券,能通過資本市場為應對巨災風險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保障。
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忠曜說,從國際經驗看,近年來巨災債券發行量逐漸攀升、類型日益豐富。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巨災債券總發行規模超70億美元。“巨災債券平均收益率往往高於同評級公司債券,同時與金融市場風險相關性低,有利於投資者優化投資結構。在成熟資本市場、保險市場中,巨災債券不僅成為巨災保險資金重要來源,也讓資本市場投資者獲得多樣化風險回報。”
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研究探索巨災債券。近年來,我國保險機構已探索在香港市場發行巨災債券。2021年,中再產險在原銀保監會支持下,在香港發行巨災債券,募集金額3000萬美元,轉移國內台風損失﹔2023年,人保財險在港發行巨災債券,對50億元以上的地震損失提供2.3億元的風險保障。
“在加強再保險等傳統風險分散方式基礎上,通過巨災債券等新型風險轉移方式拓寬風險分散渠道,推動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巨災風險分散體系,有利於提升行業巨災風險承擔能力,擴大巨災保險覆蓋面。”鄭偉說。
此外,業內人士介紹,發行巨災債券也有利於提升巨災風險管理技術。“巨災債券發行過程中涉及一系列巨災風險管理專業問題,包括風險分析、模型測算、結構化設計、操作流程、賠付模式等。通過國際合作、技術研發,引入成熟分析方法和技術手段,有利於行業提升巨災風險管理能力。”王忠曜說。
“強化以再保險和風險証券化為核心的風險轉移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在香港發行巨災債券等保險連接証券。”金融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說,同時,將繼續支持保險公司探索開發新型風險轉移產品,對其運作模式、風險安排、政策環境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健全多渠道保險風險分散體系。支持再保險公司開發巨災模型,提升行業巨災風險定價能力。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表示,農業領域往往更易受到重大災害影響,提升農業保險巨災應對能力因而十分重要,應持續健全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