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風光資源“深加工”成吉林振興重要抓手

人民網記者 李洋
2025年07月28日13:30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對吉林西部地區風能資源豐富的生動描述。如今,這裡源源不斷的風,不僅點亮了千家萬戶的燈,還通過“綠電”轉化為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等新能源產品,為吉林振興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7月26日至27日,記者來到位於吉林白城的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上海電氣洮南綠色甲醇項目、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40萬千瓦外送項目,探訪自然之力如何轉化為綠色動能。

“氫”風勁吹,“蓄”能發展

一片片光伏板覆蓋在廣袤的鬆嫩平原上,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一排排高聳的風力發電機組拔地而起,在風的吹動下緩緩旋轉……

位於大安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的風機和光伏。吉電股份供圖

位於大安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的風機和光伏。吉電股份供圖

走進大安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一輛輛滿載著“氫洲Hyglobal·綠氨”液氨罐車駛出園區,銷往海外市場。26日,全球最大單體綠色合成氨項目在這裡正式投產,首創了“綠氨規模、混合制氫規模、直流微網和固態儲氫”四項全球之最。

“項目以風能、光伏發電產出的綠電為動力,電解水制綠氫,再以綠氫和氮氣為原料合成綠氨。”大安吉電綠氫能源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宋樹林介紹,“綠氨”相對利用化石能源生產的“藍氨”“灰氨”更受歡迎,這個項目不僅推動了吉林省清潔化工產業發展,也將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謀求效益。

作為國家清潔低碳氫能示范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百大工程,該項目選址白城蘊含著深遠考量:大安地處吉林西部鬆嫩平原與科爾沁草原過渡帶,風光資源富集,地形平坦開闊,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廠區風電裝機700兆瓦,光伏裝機100兆瓦。”宋樹林指著不遠處巨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向記者介紹,“正是因為這些大風車作為電源支撐,給制氫提供了低成本、可靠的綠電供應。”

在該項目中央控制室,LED大屏幕顯示著整個生產流程。工作人員介紹,綠電通過自建的輸電線路輸送到制氫合成氨工廠的總降變電站,再通過總降變電站將電力分配給制氫、合成氨以及空分裝置。該系統作為統籌“風電�光伏發電—制氫�儲氫—合成氨”全過程的一體化智能調度平台,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支撐技術之一。

“我們將深耕白城,持續做強做優做大綠色氫基能源產業,錨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氫洲’系列產品全球銷售。”宋樹林說。

加速脫碳,綠能啟航

從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向西行進百公裡,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近日也傳來喜報:7月15日,全國首批規模化綠色甲醇在此產出,首期示范項目可年產綠色甲醇5萬噸。

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綠色甲醇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等顯著特質,已在交通領域各類動力上廣泛應用,是一種理想的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

據介紹,該項目在行業內首次實現風電制氫與生物質氣化耦合大規模生產綠色甲醇。簡單來說,該項目通過收集生物質秸稈,進行預處理后,採用純氧加壓生物質氣化、風電制氫等技術,將農林廢棄物與風電就地消納轉化為高附加值綠色甲醇,實現生物質能與風能的高效利用,產生經濟效益。

資料顯示,洮南市年可有效風力發電4000小時左右、光伏發電1800小時左右,同時這裡也是吉林省產糧大縣,玉米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資源豐富,具備生物質能開發潛力。“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我們在此深耕布局。”項目負責人說。

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60億元,分三期實施,全部投產后可年產百萬噸綠色甲醇。自該項目開工以來,當地政府部門圍繞要素保障、政策扶持、行政審批、配套建設等方面提供全過程、全周期、全方位服務。

“在生產過程中全程零化石能源參與,還能促進綠電就地消納,這一模式可將每噸甲醇的碳排放降低超65%,產品將作為船用燃料銷往國際市場,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上海電氣集團負責人介紹,在全球航運業加快綠色轉型的當下,綠色甲醇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空間。

該項目負責人表示,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的成功實踐,將加速構建覆蓋“綠電—綠氫—綠醇—綠色應用”的全產業鏈平台,推動綠色燃料在航運、航空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為全球工業脫碳貢獻系統性的中國方案。

創新驅動,風光無限

在大安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40萬千瓦外送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對233米高的吸熱塔進行收尾建設。該項目以吸熱塔為圓心,周圍地面上布置了由19667面鏡片組成的太陽能反射鏡群,從空中俯瞰十分壯觀。

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40萬千瓦外送項目1單元光熱100MW工程正加緊施工。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40萬千瓦外送項目1單元光熱100MW工程正加緊施工。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這座100MW熔鹽塔式光熱儲能電站,數萬面的定日鏡將太陽光反射到中央的集熱塔,加熱其中的熔鹽介質被加熱至565℃高溫,高溫熔鹽流入儲熱罐儲存熱能。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熟悉的燒開水。”大安市廣投中能光熱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雄說,夜間或陰天時,熔鹽釋放熱量加熱水產生蒸汽發電,驅動汽輪機組發電,最終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入電網。

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40萬千瓦外送項目由中廣核、中能建合資成立的大安市廣能光熱發電有限公司共同建設。該項目是國家第一批“風、光、熱、儲”示范項目、國家級重點基地項目、省重點項目,也是全球緯度最高、東北地區首座塔式光熱電站。

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對233米高的吸熱塔進行收尾建設。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對233米高的吸熱塔進行收尾建設。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我們項目建設進度特別快,目前已進入項目收尾階段,預計今年12月發電。”趙雄說,年底前投產后,該光熱儲能電站年發電量將達到17863.7萬kWh,年產值2億元,新增就業120人。

引入行業龍頭,帶動形成一個產業。吉林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提升吉林本地消納能力,加快將綠電轉化為下游工業產品。積極創造用氫消納場景,推動綠電多元替代,加快“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步伐,最大限度拓展綠能應用場景。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是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十四五”以來,吉林省能源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創歷史新高,2024年,能源及關聯產業項目投資突破1100億元,是“十三五”末的六倍﹔發電裝機規模連年刷新紀錄,全省裝機總容量發展到4705.68萬千瓦,較“十三五”末增長44%。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