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農民工筆下的母親,為何打動人心(民生觀)

李祉瑤
2025年07月17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提醒著專業的創作者們,扎根生活,創作才有源頭活水﹔也提醒著更多的人,生活不僅有柴米油鹽,還有詩與遠方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最近,一位六旬農民工現場寫就的命題作文《我的母親》,讓許多網友為之動容。

  文章沒有華麗堆砌的辭藻,隻有“洗得發白,補了又補的衣裳”﹔沒有精心設計的結構,隻有“一輩子就沒閑過”的身影﹔沒有花樣繁多的類比,隻有“她揉揉眼,又得爬起來”的白描。在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撰寫華麗文章的時代,這樣一篇作文何以讓無數網友動容?

  這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真實的生活。質朴的文字裡,是一位母親不辭辛勞的奉獻,是一個兒子跨越半生的思念,也是所有人深埋心底的情感共鳴。那些被時間反復錘煉過的詞句,把記憶裡的點點滴滴串聯,好像母親就在眼前,字字不提愛,卻句句是深情。“我已經當了爸爸,也已經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寥寥幾筆,描摹出作者人生過半后對親人跨越時空的追念。這扎根生活沃土生長出來的表達,以真實的情感澆灌,迸發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細致的觀察、真摯的情感、動人的文筆,是套路化的“工業糖精”不可替代的。

  這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內心的堅持。寫作文當天,這位被稱為“安老三”的農民工到勞務市場去等活兒干,從5點半等到上午10點多,都沒人雇用他。看到有人拍視頻發起創意挑戰,他便接受挑戰,去勞務市場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寫下了這篇《我的母親》。或許生活沒有那麼容易,但他保持著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喜歡語文、對文學感興趣、愛好書法的“安老三”和去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看書的農民工劉詩利一樣,讓萬千“打工人”看到了疲憊工作之余努力發展小愛好的自己,感動於辛苦生活中對“詩和遠方”的追求。

  一位普通勞動者,用質朴的文字寫普通人的故事,擊中了千萬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這提醒著專業的創作者們,扎根生活,創作才有源頭活水﹔也提醒著更多的人,生活不僅有柴米油鹽,還有詩與遠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14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