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青年人的工作經歷——
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吉林等地:向“新”而行 繼續出發

![]() |
荊存峪 |
![]() |
嚴展鵬 |
![]() |
黃可鋮 |
![]() |
楊宏飛 |
![]() |
黃萬鋒 |
![]() |
邵星驊 |
開著高科技農機跑在田野上
█ 荊存峪 河北唐山 農機手
大學生回農村當農機手,很多人不理解。但這幾年的實踐讓我越發覺得,自己的選擇沒錯。
最近剛完成十幾天的播種作業,我又接到了天津的訂單,趕去那裡播種玉米、收割土豆。忙完這單,就得回家抓緊整備農機,為接下來的白菜播種做准備。自從開辦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福途盛金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當上農機手,我一年到頭就沒閑著,帶著社員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作業。累是累,但能帶領鄉親們增收,心裡充實又快樂。
我的家鄉玉田縣是個農業大縣。我父親是位老農機手,“搗鼓”過不少農機。我從小就是個“農機迷”,偶爾也會給父親打下手、幫幫忙。
大學畢業時,家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正迅速興起,不少種田大戶、農機手都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我跟父親商量,能不能也買幾台農機,開一家屬於我們自己的合作社。我們爺倆一合計,決定圍繞播種作業開展社會化服務,合作社就這樣成立了。
這幾年,合作社陸續添置了各種大型智能化農機。氣吸式玉米播種機可以實現精量化播種,不僅株距、深度均勻,還降低了漏播率和重播率。去年,我們還花80多萬元購入一台大馬力的拖拉機,這成了我們村有史以來最貴的農機。這台“豪車”不僅干活有勁,還配備了車載電腦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能實現無人自動駕駛,科技感十足。
如今,我們合作社已有拖拉機、播種機等不同類型的農機設備20多台(套),成員16人,服務范圍覆蓋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在大學的時光讓我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理念。我清楚現在種地不能再靠老經驗,得靠科技。從事農機服務這5年,我幾乎天天泡在田間地頭。雖然辛苦,但當我坐在駕駛艙裡馳騁在農田,聽著農機的轟鳴聲,看著飽滿的種子被投放到地壟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意義。
(本報記者 張騰揚採訪整理)
用無人機解決電網檢修“痛點”
█ 嚴展鵬 廣東深圳 無人機操控員
我是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輸電管理所的無人機“飛手”。每當飛起無人機,帶屏遙控器上,“網”這個象形文字便具象為縱橫交錯的電路,跨越山川湖海延展至千家萬戶。而我和我的無人機,就是穿梭在網中的守護者——作為一名輸電線路技能工程師,也是一名新電力人,我的任務就是用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保障電網高效、安全和穩定地運行。
入職兩年,我和這些“鐵鳥”成了親密無間的搭檔。白天我跟著師傅學習操控無人機,晚上鑽研無人機的組裝和檢修技術。這份工作需要在實戰中錘煉技能,我無數次遙控無人機穿越鐵塔、巡檢線路,終於在去年的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上,捧回了無人機檢修賽項一等獎,這讓我對投身電網數字化轉型有了更堅定的信心。
一個合格的電網“飛手”,除了要會飛無人機,還要研究如何用無人機更好地解決工作“痛點”。比如,傳統的無人機巡視模式需運維人員前往現場手動操控無人機巡視,我和團隊一起研發出輸電線路無人機多模態挂載作業平台,形成“登塔零風險防護—夜間作業全光域覆蓋—設備應急秒感知”協同體系,實現無人機機巢自主巡檢全覆蓋,“足不出戶”即可遙控無人機機巢對其5公裡范圍內的線路、基杆塔等進行巡視並自動分析缺陷隱患,巡檢效率提升近4倍。
為了促進創新,公司建立了師徒制度,配套研發資源、暢通晉升路徑,出台一系列舉措,這讓我能夠放開手腳搞科研。兩年來,我研發出5類線路缺陷人工智能識別算法,以第一發明人授權20余項專利,還榮獲了深圳市首屆數字電力技術論壇一等獎。
現在,水下機器人、機器狗等新興智能巡檢技術不斷涌現,又為我的數字化探索提供了更多研究方向。我充滿信心,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下,千行百業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本報記者 程遠州採訪整理)
幫助更多企業用好AI
█ 黃可鋮 浙江杭州 創業者
我是95后創業者,本科就讀於武漢大學,后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2023年9月,我與高中同桌黃濤共同創立深涌智能,旨在作為企業級AI化轉型的智能底座,幫助企業釋放AI生產力。
大學畢業之后,我們都在前沿科技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積累了技術和經驗。我們的創業靈感誕生於多次推心置腹的深度討論:大模型時代,企業在向AI化轉型時,時常被設備不兼容、效果性能不可靠、數據不完備等難題掣肘,大大影響了轉型效率。
於是,我們一拍即合、攜手創業,打算自主研發一套系統,讓AI真正做到“異構兼容、隨需調度、可信高效”。
發現市場需求固然重要,但創業並不是簡單的事,要考慮很多問題,尤其是城市的選擇。2024年8月,我們把深涌智能“搬”到了浙江杭州余杭,便是受到了產業生態吸引:這裡有科研院所,更有制造、交通、能源等行業龍頭拋出的場景需求,還有一群“技術理想主義者”圍坐討論大模型、開源技術,合作攻關項目。
在創業過程中,有一些細節我們並不了解。從余杭區委人才辦到未來科技城,落戶有人盯、人才有人引、項目有人推——連申報材料裡的每個空格,都有專員幫忙核對。在這兒,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政策溫度、產業厚度、創新熱度。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如今,深涌智能已邁入平穩發展期,我們正和相關高校籌建博士后工作站,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杭州是一片孵化熱土,余杭還以博士后工作站建設為“人才引擎”,精准對接科技創新企業需求,成立博士后服務管理專班,以“一對一、手把手”的個性化指導模式,全程護航建站、招引、培育。我們對未來更加有信心。
(本報記者 竇 皓採訪整理)
“跨界”光電行業的路走對了
█ 楊宏飛 吉林長春 工程師
一束光,能釋放多大能量,創造多少價值?
芯片、通信、衛星、照明……光與生活密不可分,諸多行業都需要光來點亮。作為一名光電信息領域從業者,與光同行,是我的工作日常。統籌產品設計和規劃,溝通協調光電、機械等多領域工程師……工作7年多來,我參與多個產品的統籌設計和研發工作。
去年,我代表公司參加“創客中國”吉林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長春地區賽,作為項目團隊的主要成員,我們研制的“微空間高速無線激光傳輸通信系統”斬獲企業組一等獎。在今年舉辦的長春光博會上,我們研發的便攜式激光通信設備贏得中外企業的關注,這既是對產品的認可,也讓我獲得了不少成就感。
大學期間,我學習的是機械設計專業,雖然與現在的工作並非完全對口,但得益於求學時參與過的一些光電相關項目,積累了一定經驗。畢業求職時,我也曾在傳統機械制造企業和光電信息企業間猶豫,基於此前對光電信息領域有一定了解,加之彼時長春市乃至吉林省的光電信息企業步入發展“快車道”,一批光電信息企業涌現,我做出了與同學們不太相同的決定,下決心去光電信息產業闖一闖。
與光電共發展,同城市共成長。近年來,長春市接連發布《長春市光電信息產業星光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措施,推動光電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如今的長春,“芯光產業園”“珩光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等產業園正加快建設,同時一眾光電信息企業拔節生長,正從東北走向海內外。而在長春光博會上,本地企業的身影也越來越多,訂單源源不斷。種種可喜的變化,讓我更加堅定自己走對了路。
與光同行,本質上是與科技創新同行。對於光電信息企業來說,科技創新是立身之本。錨定前沿,持續攻關,我和團隊成員突破了一項又一項難題,企業生產的產品也逐步豐富,應用到搶險救災、應急通信等多個場景。追光逐新,我也將持續釋放青春能量,以持久的耐力、澎湃的熱情深耕光電產業,向新而行,繼續出發。
(本報記者 鄭智文採訪整理)
做好民宿后有了更多創業思路
█ 黃萬鋒 廣西南寧 民宿經營者
我是00后創業者。2019年大二暑假,我把一間房子改造成民宿。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房屋改造”——從打掃衛生、挑選家具、布置空間,到建材採購、協調工人……每一項工作我都親力親為,終於在開學季迎來第一批客人:入學新生和家長。我興奮又緊張,趁著午休時間處理訂單信息,晚上還得趕著驗房和清潔。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用周到的服務、合理的價格建立起口碑。
“第一間房”讓我有了信心。我開始陸續拓展房源,到2020年已有11間房源,可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客源減少。怎麼辦?認真分析訂單數據后,我有了新點子:走高端路線!通過更有質感的空間,吸引更多有高要求的住客。
此后,我格外注重室內設計感和體驗感。裝修上的每一筆錢我都花得仔細,從空調型號到瓷磚花色都要貨比三家﹔設計上的每一處細節我都親力親為,從一塊地磚尺寸到一個鑽孔位置都要分毫不差。我經常直接“下工地”,自己動手調材料、搬東西。因為我相信,這份投入,會在客戶的滿意度和回頭率上獲得回報。
隨著民宿生意走上正軌,我的創業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領域:從經營小型餐飲到設計衛浴產品,許多靈感都來自民宿運營經驗。對我來說,創業不僅是賺錢,更是拓展思維與眼界的好機會。在創業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如何面對挫折。我常對自己說:生意不分利潤大小,不因為收入多少而決定我的服務質量好壞,服務行業靠的不是一時熱情,而是持續的用心。
民宿創業的經歷教會我“先小規模試水,根據市場調研,再擴大投入”,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投資人負責。這段創業經歷,教會了我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面對問題、如何處理風險,也教會了我腳踏實地,從細節做起。這是我未來做更大事情的底氣所在,我期待在創業路上闖出更廣闊的天地!
(本報記者 李維俊採訪整理)
智能系統落地的喜悅至今難忘
█ 邵星驊 安徽合肥 大模型算法工程師
陽光穿過窗格,輕柔地落在我的鍵盤上。電腦屏幕裡,一行行代碼無聲流淌,如同精密的探針,調試著龐大語言模型的“神經末梢”——優化它對人類意圖的理解與回應。這就是我在安徽合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院擔任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的日常。
回想起1年半前,我還處在求職的十字路口。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注意到安徽合肥這座科技新城在人工智能產業上的雄心:國家實驗室落地,“中國聲谷”崛起,政策春風持續吹拂這片科創沃土﹔合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與務實氛圍也深深吸引了我。於是,我決定扎根合肥,加入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
初入研究院,我感到了不小的挑戰。第一次獨立負責構建一個面向金融領域的知識庫問答系統,我們精心准備了高質量的知識文檔,但模型在回答專業問題時,卻常常給出看似相關實則偏離,甚至“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答案,准確率遠低於預期。問題出在哪裡?連續兩周,我逐一排查每個環節。直到一個深夜,經過反復對比,我終於發現問題所在。驚喜之余,我立刻著手優化算法。調整后,系統回答的准確性和專業性顯著提升,那份攻克難關的喜悅至今難忘。
在干事創業的同時,合肥也給予了我們真真切切的幫助。短短1年半,我們獲得了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並有機會參與省級重點課題。從核心算法研發到關鍵模塊實現,再到系統集成與驗証,我在課題中得到了全方位鍛煉。看到自己參與構建的智能系統成功落地,賦能行業頭部企業,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我懷揣著理想來到合肥,這座科技新城也給了我積極的回應。我渴望繼續扎根於此,在研究院的平台上,深入探索大模型在金融、政務、工業等垂直領域的深度應用落地,不斷提升應用的可靠性、效率和用戶體驗。
(本報記者 李俊杰採訪整理)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提供
本版背景圖由AI生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