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小魚在乎!”

“七一”前夕,長春市南關區人民法院的黨建活動室內暖流涌動,一場特殊的捐款活動正在進行。民事審判第二庭的黨員干警們,將一個個承載著心意的鮮紅信封,鄭重投入募捐箱。這場自發的愛心接力,源於民二庭庭長常菁對一位特殊被告人何某的牽挂。
48歲的何某因房貸逾期被起訴。開庭時,他反復承諾:“法官,我真是暫時困難,有了錢一定還。”這份不同於一般失信人的坦誠和懇切,促使常菁深入了解案情。原來,何某的兒子罹患重病,需要高昂的醫藥費,為照顧孩子,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隻靠打零工勉強維持家用,房貸被迫逾期。他並非惡意失信,只是扛著家庭的重擔,實在力不從心。
常菁的心被這份沉重觸動。面對當事人申請分期還款的請求,她立即與浦發銀行溝通,為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爭取喘息空間。經過七天六次的誠意溝通,浦發銀行最終同意何某六個月延期分期還款。這關鍵的緩沖期,為何某緩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常菁深知,案結了,事還沒了,這個家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幫助。此時,民二庭與浦發銀行共建的“金法盾”黨建品牌,成為匯聚溫暖的樞紐。常菁主動聯系浦發銀行黨支部,聯合發起了一場名為“金法盾 暖冬行動”的愛心活動。在常菁的倡議下,黨員干警們紛紛伸出援手,自發為張某籌集孩子的醫療費和家庭基本生活保障金。
捐款匯集后,常菁與黨員代表們帶著這份心意走進何某簡朴的家。沉甸甸的信封裡,裝的不僅是為他緩解燃眉之急的善款,更承載著黨組織對困境群眾擲地有聲的承諾 —— 在黨的旗幟下,每一個負重前行的人都不會被遺忘。
回程路上,當被問及為何對這起案件傾注如此心力時,常菁談起了那篇關於小男孩拯救擱淺小魚的課文:有人問孩子,“這麼多魚,你救得過來嗎?誰會在乎呢?”孩子說,“我知道,可是這條小魚在乎……”對我們而言,辦案是日常工作,但對當事人而言,他們中很多人一輩子就打這一場官司,一個決定可能就把人往深淵推,也可能拉回岸邊——既然手裡握著這樣的分量,為什麼不把事做到底?哪怕他們只是人海中不起眼的“小魚”,我們也該試試能不能托住。
這場幫扶早已超越個案意義:它是司法與金融力量的深度融合,是“以人為本”黨建理念的生動實踐。司法的價值不僅在於公正裁判的尺度,更在於俯身傾聽疾苦的姿態——就像此刻迎風飄揚的黨旗與庄嚴法徽,在法院大樓前交相輝映,映照著一個個“黨建+司法”的實踐場景,讓“人民至上”的承諾生長為具體的行動:在社區調解室裡化解鄰裡糾紛,在企業走訪中護航營商環境,在鄉村普法時播撒法治陽光……那些投入募捐箱的紅色信封,不過是萬千黨建微光中的一點,卻照見了同一個信念:對每一個深陷困境的“擱淺者”,那份沉甸甸的“在乎”,永遠不會缺席。
來源:長春南關區法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黨建+司法” 長春淨月法院法治傳承浸潤課堂
- 黨建工作是機關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做好法院工作的動力和保障。近年來,長春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以黨建為引領,深入探索“黨建+司法”模式,不僅為青年法官搭建了學習平台,還深入到大學的法學院,發揮“傳幫帶”作用,為未來的法務工作者播種法治信仰的種子。…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