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賦能基層實踐,公主嶺市社區治理激發新活力

一個月前,由公主嶺市委組織部、市委社工部聯合主辦的全市社區工作者專題培訓班圓滿結束。這場旨在提升社區工作者專業能力、服務精准度和治理效能的系統性培訓,其理念與方法正逐步融入基層工作實踐。
機制優化:
從“坐等上門”到“主動發現”,直抵治理末梢
從被動受理走向主動發現,基層工作模式悄然生變。
在河北街道京華社區,居民劉伊蕊對社區網格員主動上門解決屋頂滲水問題贊不絕口。這得益於培訓后社區推行的“網格+走訪”機制,網格員像“探針”一樣深入責任區,主動排查隱患。培訓結束以來,該社區已主動發現並解決老舊小區棚頂漏水、單元門損壞、建筑垃圾堆積等民生關切問題10余件。
在鐵北街道東窪社區,一場場“站牆根、嘮家常”的深入走訪,成為踐行“主動治理”理念的生動注腳。社區干部固定每周三、周五全員下沉網格,在看似隨意的家常對話中精准捕捉居民的真實訴求。通過累計走訪2000余戶居民,324個涵蓋民生、工程、安全的各類問題浮出水面。社區建立分層處置閉環:“小事不出社區”——幫助高齡老人完成補貼認証、制作單元門鑰匙卡扣﹔“大事不出網格”——協調黨建聯建單位清理棄管小區衛生24次﹔“特事上報街道”——推動解決16個工程難題。兩面居民自發送來的錦旗,無聲訴說著對這種“將辦公桌搬到群眾屋檐下”工作方式的認可。
服務提質:
專業資源下沉,“家門口”解難題
鏈接專業資源,提升服務精度,是培訓后的顯著成效。
河北街道金融社區積極整合資源:依托“健康我先行”項目,引入中醫院等專業力量,常態化開展基礎檢測和季度大型診療,惠及居民600余人次﹔創新“紅心物業聯盟”協同網格黨小組模式,為老國稅小區完成適老化改造,有效緩解城區中隊小區停車難﹔構建“一心兩化”工作體系,整合心理咨詢師、公益律師等專業力量,今年已成功化解各類糾紛32起。
專業賦能更延伸至守護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鐵北街道東風社區干部將培訓中學到的心肺復蘇技能,迅速融入“紅衛士在行動”品牌實踐。組織醫療志願者在“進家庭關愛服務”中,為老年家庭監護人進行一對一急救技能實操教學。“手把手地教,比看多少遍圖片文字都管用!”居民張雲帆深有感觸。這種實操教學顯著提升了居民應急技能的掌握率。
協同聚力:
多元力量匯聚,破解治理難題
面對復雜治理課題,各社區積極構建協同聯動新格局。
河南街道充分發揮黨建聯建作用,著力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曙光社區引入專業垃圾清運公司,改善“三無小區”環境面貌﹔永紅社區聯合醫院開展貧血篩查等義診5次﹔永盛社區“紅色代辦”服務隊為高齡老人提供跑腿服務50余次﹔永興社區開展“暖心磨刀”便民活動﹔正陽社區聯合派出所組織商戶消防演練﹔陽光社區實施“棄管小區換新顏”行動。上半年累計解決民生問題30余件,服務群眾超3000人次。鐵北街道東風社區的“紅衛士在行動”志願服務品牌實現升級。180余名由黨員、醫護人員、熱心老人等組成的志願者隊伍,被賦予“治理合伙人”角色。社區每月將居民訴求轉化為具體項目,聯動志願者、聯建單位和居民共同解決。“當社工的專業方法為志願力量賦能,志願服務就能更有效地參與基層治理。”社區干部這樣理解工作方式的轉變。
長效筑基:
機制與作風並進,激發內生動力
培訓的深遠影響,還體現在社區工作運行機制的完善和干部作風的轉變上。
河北街道金融社區構建起“1359”工作體系:以黨總支為核心,聯動社區、物業、居民三方,聚焦五大行動領域,建強9支志願服務隊伍。800余名注冊志願者年均開展活動50余次,成為支撐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鐵北街道東窪社區干部通過持續入戶走訪,實現了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居民贈送的錦旗,正是對這種主動攬事、貼近群眾新作風的肯定。“群眾信任度高了,工作推進反而更順暢。”社區干部坦言。
實踐映照:
點滴變化提升居民獲得感
從坐等上門到主動下沉,從單兵作戰到多元協同,一場聚焦實務的專題培訓,其能量正通過社區工作者的實踐,轉化為居民身邊可感可知的細微改善。
當網格員成為居民的“貼心人”,當專業服務延伸至“家門口”,當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社區治理的根基便更加牢固。那些得以修繕的路面、重新點亮的樓道、成功化解的糾紛,共同勾勒出社區生活更美好的圖景。
正如東風社區志願者劉莉莉所言:“當每個人都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管理’就升華為共同‘經營’家園的行動。”
來源:公主嶺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