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秸稈利用破難題,科技育苗助豐產

——吉林省水稻秸稈還田利用崗技術示范現場培訓會在鎮賚縣成功舉辦

2025年05月09日18:28 |
小字號

5月8日,一場聚焦農業綠色發展與技術革新的盛會在鎮賚縣拉開帷幕。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總站聯合舉辦的吉林省2025年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示范項目——水稻秸稈還田利用崗技術示范現場培訓會順利召開。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科學技術處、吉林省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總站、鎮賚縣農業農村局、鎮賚縣工信局(鎮賚縣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以及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關領域專家、鎮賚縣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和種植合作社代表等80余人一同前往吉林省來貝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吉林協聯蘇欣農場,實地觀摩新技術應用,感受農業科技魅力。

與會人員首站抵達吉林省來貝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蔡忠帶領參會人員參觀了自動化水稻育苗基質生產車間和綠意盎然的育苗大棚。在基質生產車間,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泥土氣息與淡淡的固廢發酵味,生產線上秸稈、稻殼等原料通過傳送帶精准配比,與肥料混合成蓬鬆的褐色基質。

蔡忠介紹,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是利用先進的生物發酵技術和獨特工藝,將秸稈、稻殼、牛糞等有機固廢,轉化為高質量基質原料,實現變“廢”為“寶”。尤其在吉林西部鹽鹼稻區,育苗取土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生產規模化應用將為吉林省的黑土地保護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育苗大棚內暖意融融,與室外春寒形成鮮明對比,放眼望去,數千盤秧苗如綠色軍團般整齊列隊,嫩葉舒展挺拔,在溫潤的空氣中整齊排列。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水稻白城綜合試驗站站長馬巍在育苗大棚介紹技術應用優勢: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不僅能替代傳統苗床土,更憑借高溫發酵“無草籽”的特點徹底解決育苗前期封閉除草劑藥害問題﹔其優良的透水、輕質特性,讓起苗、運苗操作更為便捷﹔育出的秧苗根系好、秧苗素質壯,移栽下地后可縮短緩苗時間,真正實現“秧好半年糧”的豐產願景。​

在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15萬盤生物質育苗基質大棚構成的壯觀圖景,直觀展現技術規模化應用成效。馬巍介紹,與吉林協聯聯合研發的苗床降鹼調酸劑在此也發揮重要作用。該調酸劑以檸檬酸、氨基酸、小分子有機酸替代傳統強酸硫酸,在使用過程中既消除了安全隱患,調酸的同時還兼具營養補充的功能,將農戶調酸、補肥的兩次施用環節整合為一次施用,大幅節省了勞動成本,有利於秧苗素質的提升。

麗華家庭農場負責人毛印華向大家介紹:“今年我是第二年使用這個育苗基質,我發現它的好處是苗得病少,而且出苗率高,明年我打算繼續使用這個基質育苗。”

在吉林協聯蘇欣農場,秸稈還田利用技術成為焦點。針對秸稈全量還田引發的硫化氫氣體毒害根系難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斯文深入講解旱平免水耙稻草還田技術模式,並結合秸稈腐解劑無人機噴施作業,展示了該技術模式在鹽鹼地改良場景下的應用效果。通過秋、春兩季無人機噴施,加速秸稈腐解的同時還能有效減輕硫化氫對水稻根系的毒害作用,成功攻克秸稈全量還田技術瓶頸。這一技術模式的應用將為秸稈資源化利用開辟新方向。

蘇欣農場負責人表示:“我們稻田面積大,育苗基質更適合大規模集中育苗,大大提高了我們農場的育苗效率,而且苗的長勢也非常好,根系發達,出苗整齊。”

培訓結束后,鎮賚縣嘎什根鄉創業村水稻種植戶王志君感慨道,此次培訓涵蓋的生物質育苗基質、苗床降鹼調酸劑、秸稈腐熟劑等實用又高效,解決了我們在生產上的不少難題,讓我們對水稻增產增收充滿信心。​

此次培訓會以實地觀摩與專家講解相結合的形式,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為鎮賚縣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近年來,鎮賚縣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深入合作,圍繞水稻產業發展開展多項技術攻關。從生物質育苗基質到苗床降鹼調酸劑,再到秸稈腐熟劑,一系列新應用技術的落地生根,正推動鎮賚縣品質農業邁向新高度,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鎮賚力量”。(劉俊明 陳偲聰)​

(責編:姜迪、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吉林人民建議征集進行時|網友建議:持續擦亮“吉字號”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近日,有網友就加強吉林農產品品牌建設問題,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吉林人民建議征集”上留言,希望當地持續擦亮“吉字號”農產品品牌,讓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
吉林人民建議征集進行時|“每天一節體育課”打造“活力吉林”新名片
  隨著青少年體質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曾被認為是“副科”的體育課越來越被重視。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吉林人民建議征集”上留言,建議在吉林省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全面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該網友還從不同方面給出詳細建議,希望通過此舉使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升,打造“活力吉林”的新名片。…
人民觀察︱看德惠“防汛長城+水美鄉村”如何雙贏?
  鬆花江畔,晨光熹微。德惠市鬆花江江心島五大圍堤防洪工程現場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挖掘機揮舞長臂加固堤防,工程車輛穿梭運送土方,技術人員手持儀器精密測量…… 這只是德惠市防汛工程的縮影,面對即將到來的汛期大考,德惠市抓住汛前有利時機,抓進度、搶工期,以“早部署、快行動、強保障”為准則,構建起涵蓋堤防加固、管網改造、數字監測等的立體化防汛體系,確保防洪隱患整治在汛期到來前完成,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水理念。…
返回頂部